原標題:池塘村近20噸扶貧蔬菜面臨滯銷 企業采購后進行捐贈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在江西省宜春市的竹亭鎮池塘村,村民近日來在田地中忙著收菜。這些新鮮的蔬菜將被捐贈至位于宜春市內的部分居民社區。對池塘村村民來說,原本面臨滯銷的蔬菜也有了更好的“銷路”。據了解,該蔬菜源自池塘村內的扶貧產業基地。由于疫情期間各大蔬菜批發市場關閉,基地內剩余近20噸蔬菜尚未賣出。據池塘村駐村干部介紹,通過當地企業采購后將以捐贈的形式向社區居民進行發放。
村民近日來忙著在地里收菜。受訪者供圖
池塘村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竹亭鎮。500多戶村民主要依靠糧食種植和外出務工作為主要收入。雖然池塘村并非貧困村,但村內仍有59戶屬于貧困戶范疇。為了幫助他們增收,村子去年年初修建了扶貧產業基地,主要種植蔬菜。
據竹亭鎮駐池塘村的干部晏成涌介紹,扶貧產業基地占地規模約為15畝,主要種植黃芽白菜、卷心菜和芥菜三類蔬菜作物。主要的銷路為城區內的一些蔬菜批發市場。但由于正值疫情期間,很多市場都已關閉,批發商的采購量下降甚至取消訂單,這才導致基地內仍然剩下不少的蔬菜。
“本來這批蔬菜我們計劃就是在春節期間上市,而且已經和一些批發商協調好了價格和出貨時間,但因為防疫需要,市民不能出門買菜,很多批發市場也都關閉,最終這批蔬菜一直沒能賣出去”。晏成涌告訴記者,在春節前基地已經銷售出一部分,但剩余的蔬菜仍然比較多,總體規模約有20噸。
菜賣不出去,意味著這批農業生產投入面臨虧損。晏成涌表示,蔬菜基地對于貧困戶的幫扶主要在于提供勞務機會,貧困戶通過參與基地的相關工作,每年收入可以達到4萬至5萬元。而蔬菜的銷售收入主要是用于成本投入,保證基地的基本運營。
就在這幾天,不少企業紛紛來到村內進行采購,滯銷的蔬菜有了“銷路”。“最早是幾位來自竹亭鎮商會的企業家采購了村里的滯銷蔬菜,第一批采購了1噸,都捐給了鎮上的防疫一線單位,比如衛生院、派出所這些,后來越來越多的單位都參與進來,都是以采購并對外捐贈的形式”。
據了解,原本滯銷的蔬菜經采購后主要被捐贈于宜春市內的一些居民社區。由于部分社區出現新型肺炎確診、疑似病例后采取了封閉管理等措施,為了保證居民所需的蔬菜供應,此次被采購的“扶貧”蔬菜成了這些居民的生活保障。
捐贈的蔬菜被送往居民社區。受訪者供圖
“目前已經賣出的規模有17.5噸,收入4萬多元,在采購上相比市場批發價格還要略高一些,等到剩余部分都被賣出并運送走之后,我們也會開始新一輪農業生產。”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唐崢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