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古玩行
民國年間的古玩鋪中除了小件文物,還有大型佛像,有的是從石窟盜買的。
近年來,隨著收藏市場升溫,很多人都知道,北京潘家園是古玩愛好者“淘寶”的好地方。古玩業究竟源于何時,已不可考,但歷史久遠是無疑的。
據民國大收藏家趙汝珍編著的《古玩指南》:“所謂骨董者,即古代遺存珍奇物品之通稱……明時諸家記載,尚稱‘骨董’或‘古董’。‘古玩’,乃清季通行之名詞,即古代文玩之簡稱也。”明人劉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中也有記述,北京城隍廟市所售“彝鼎之曰商周,匜鏡之曰秦漢,書畫之曰唐宋”,可見在明代北京古玩交易已很成熟。至晚在清代,北京已有專門的古玩鋪,其從業者也成為一種專門職業。看過《紅樓夢》的人應該都記得“演說榮國府”的冷子興,他的職業就是古董商。
清中期以后,北京古玩店隨著書肆在琉璃廠一代麇集,形成了北京琉璃廠近200年的“文化一條街”。一開始光顧古玩店的多為達官貴人或文人士大夫,所謂清流,好金石碑版、夏鼎商彝者。晚清時期,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后,中國文物外流,歐美等地所謂的考古學家、收藏家、冒險家、古玩商等紛至沓來,借助不平等條約深入中國,搜羅各類古玩。這同時也激起中國一些有識之士收藏國寶、抵制文物外流的行動。從清末到民國,社會動蕩激變,清室退位、豪門敗落,以及軍閥混戰、“東陵盜寶案”等,致使大量古玩流向市場,當時的北京古玩業隨之空前興旺。
根據趙汝珍的說法,北京的古玩商大致分為三類:小攤、掛貨鋪與古玩鋪。其中最為正規的當屬古玩鋪,專營書畫、瓷器、銅器、碑帖等各種古玩珍品。琉璃廠的大古玩鋪都是實力雄厚的老字號,信譽良好,一般不會賣假貨,更不會收假貨。經營者也都學識淵博、眼力高超,如大觀齋經理趙佩齋、茹古齋經理孫寶臣、韻古齋經理韓少慈等都是鑒定書畫、古瓷的行家里手和修復專家;玉池山房的馬霽川是揭裱高手,溥儀從故宮攜走后被追回的國寶《瀟湘圖》就是其親手裝裱的。
古玩鋪的服務對象多為有錢有勢者,普通人對古玩感興趣的一般就去小攤或者掛貨鋪。小攤的貨物多從民間收來,低劣、粗糙,甚至假貨充斥,但價格低廉還可講價,有時運氣好也能“撿漏兒”,所以對社會中下層人士更具吸引力。掛貨鋪比較特殊,嚴格來講,它不屬于古玩行,而是舊貨店,只是其經營的商品常與古玩重合。掛貨鋪的商品大多為實用器物,包括舊家具、地毯、掛毯、戲衣、瓷器、銅器、漆器,甚至鳥籠、蛐蛐罐、麻將牌等,應有盡有。這些舊貨價值自然比較低,但完好無損,對普通人來講可謂物美價廉。
還有一個與古玩業密切相關的行業叫“打小鼓”。“打小鼓”有“打硬鼓”和“打軟鼓”之分。“打軟鼓”的往往擔著兩個大筐,走街串巷上門收些家具、衣物等舊貨;“打硬鼓”的則穿著整齊,有一定的鑒別能力,一般不挑筐,只夾個藍布包袱,去宅門收購價值不菲的古玩字畫等。總的來說,打鼓行一夜暴富者雖有,但多數“打小鼓”的只是轉賣舊貨給掛貨鋪,維持溫飽而已,有些甚至在饑寒中度日,正如《首都雜詠》中寫道:“鼓小如錢音卻宏,慣敲深巷僻街中。一天風雪人枵腹,甘供犧牲暫救窮。”
文/陳飛(北京戲曲評論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