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李文亮重癥原因仍是謎 警惕“細胞因子風暴”
有臨床醫生表示,病毒可能對人體的免疫機制形成破壞,引發“過度免疫”,從而對人體器官形成損傷,甚至導致衰竭。
年僅34歲的“抗疫英雄”李文亮醫生的離世讓所有人扼腕嘆息,盡管李文亮醫生的病例史尚未被官方公開,但是越來越多的年輕重癥患者和病情急劇惡化的危重癥患者的發病原因也引起了專家的高度重視,他們開始懷疑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會引起人體其他肌能的衰竭。
年輕死亡病例并非偶然
從新型冠狀病毒早期的臨床病例分析來看,重癥和死亡病例以老年群體為主。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在1月29日上線的一篇最新論文中,分析了武漢金銀潭醫院在1月1日至1月20期間最早收治的99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臨床特征發現,患者的年齡中位數為55.5歲,有并發癥的老年男性更易感染新型肺炎;40歲以下的患者占比僅10%,一半病例患有心腦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盡管隨著疫情的發展和病例數的激增,有更多針對臨床病例分析的研究報告相繼發布,但結論都基本與早期病例的分析相一致,即年齡越大,重癥的概率也越大。
但是李文亮才34歲,如此年輕的生命是為何會在短期內病情急轉直下最后凋零的呢?這個問題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據李文亮自曝的病情史,他從1月10日出現疑似癥狀,1月12日住院,2月1日確診。他在2月初還發微博,告訴大家不要擔心,會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出院。不過2月6日晚間,突然傳出李文亮病情惡化在ICU搶救的消息,次日凌晨武漢中心醫院宣告李文亮死亡。
像李文亮這樣的年輕人的死亡并不是特例。2月4日,香港的第一例死亡病例也是一位39歲的男性病患,該男子死于心臟驟停,不過該病人入院前自述,沒有心臟病史。另據菲律賓衛生部發布的信息,2月1日一名44歲的男性在菲律賓去世,成為中國境外首例死亡病例,死者來自武漢,因重度肺部感染去世。
在中國,由于官方未向公眾披露病患的病例史,因此還無法得知患者真正的死亡原因。不過根據1月29日《柳葉刀》的論文,在早期的99個病例中,有17個患者出現了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ARDS),其中也包括了死亡的11個患者,這些患者病情短期內出現惡化,最終多器官衰竭致死。
免疫細胞大爆發損傷人體
有臨床醫生表示,病毒可能對人體的免疫機制形成破壞,引發“過度免疫”,從而對人體器官形成損傷,甚至導致衰竭。
根據《錢江晚報》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的采訪,她表示:“有的病人病情進展很快,可能主要還是因為二次炎癥因子風暴。”盛吉芳解釋道,在檢測過程中,發現一些重癥病人的炎癥因子很高。“炎癥因子風暴的靶向器官是肺,肺里炎癥因子一下子大量滲出,如果沒有相應的呼吸支持,死亡率就會很高。
盛吉芳的猜測引起人們對“炎癥風暴”的關注。正常的免疫能保護人體,但過度的免疫產生則會損傷人體,也就是免疫細胞T細胞攻擊了自身,這會對人體的各個器官的損傷,比如心肌、腎臟和肝臟等。
盛吉芳所說的“炎癥因子”大量滲出,形成“風暴”,在學術上被稱作“細胞因子風暴綜合征”(CSS)。CSS是一種嚴重的危及生命的疾病,標志是一種不受控制和功能失調的免疫反應,涉及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持續激活和擴增,它們分泌大量的細胞因子,導致了“細胞因子風暴”。而其臨床特點就表現為全身炎癥、高鐵蛋白血癥、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F),致死率極高。
一旦“細胞因子風暴綜合征”發生,那么病人的病情會急劇惡化,比如呼吸加快,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甚至凝血功能障礙,而各個臟器也都會發生衰竭,不僅僅是肺。
“‘因子風暴’的現象非常值得關注,這可能是導致死亡的直接原因。”一位中科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病毒致病機制尚待研究
自SARS病毒疫情爆發以來,“細胞因子風暴綜合征”就引發高度關注。有記錄顯示,SARS病毒疫情期間,因CSS引起器官功能不全而導致的死亡率極高。此后的H7N9和H5N1病毒疫情期間,也有不同程度的CSS導致的死亡病例。
根據2015年5月在中國科學核心期刊《生命科學》上刊登的一篇題為《細胞因子風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主宰生命之手》一文,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作者指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的發病原因是由于細胞因子風暴造成的肺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以及肺泡上皮細胞的彌漫性損傷。”
文章還指出,多種病毒感染,比如SARS冠狀病毒、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以及某些納米材料,均可導致細胞因子風暴,進而引起ARDS。
此外,目前大量研究已經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機制,是通過病毒的S-蛋白與人體表面細胞的ACE2蛋白結合從而感染人的呼吸道,因此也有觀點認為,ACE2蛋白作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受體,在心臟和腎臟中也高度表達,可能攻擊這些器官。
一位前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病毒免疫學研究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的檢測手段已經相對成熟。不過病毒如何造成重癥的機制還不是很清楚,各種假設都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葛均波教授在2月7日寫給學生的一封信中,也表達了對病毒引發急性心肌炎等并發癥的擔憂。葛均波院士指出:“開始大家都認為,呼吸科和急危重癥科的專家先上,現在看來死亡病例增多,病情急劇惡化,我考慮既然是病毒感染,那么是不是這些病人存在爆發性心肌炎或者‘心碎綜合癥’的病理,導致病人循環衰竭呢?”
點擊進入專題: 聚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