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夜貓子,再發十個來。”
2月4日晚上10時20分,武漢大學健康學院教授廖皓磊主任醫師回復“在線問診”工作人員。
“我是準備一晚上不睡回復市民咨詢的,想讓工作人員轉給我100條問診留言的。但想到工作人員也辛苦了一天,因此就少打了一個0。”
近日,記者采訪了廖醫生,結合他所遇到的網友提問,他為我們分享了一些抗擊病毒的方法。
▎ 盡量讓手腳溫度達到37℃
廖皓磊說,病毒作為一種低等生物,能夠高攀上人類,它心中想的,絕不是要把人都毒死,而是要為了給子孫后代找到一個“靠山”。
因此,病毒會發生變異,毒性會慢慢降低,從而長久攀上人類這個“親戚”,最后可能像流感病毒一樣讓人患病,而不是殺人于無形。
許多市民感覺新型冠狀病毒防不勝防。廖皓磊表示,目前,病毒感染人就像鬼子悄悄進村,“打槍的不要”。
他提醒市民,病毒在33℃最為活躍,繁殖最快,到35℃時,活動力就下降,到37℃時就“抑郁”不想動了。
“人的體溫一般是36℃-37℃,這是軀體的體溫,而手腳的溫度就是病毒喜歡的33℃左右。”
廖皓磊說,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勤洗手 ,另外冬季應戴帽子保暖,室內溫度可以調高一點,每天泡個熱水腳或熱水澡至微微出汗 ,盡量讓手腳溫度達到讓病毒“抑郁”的37℃。
許多咨詢者體溫一高,就想方設法退燒。廖皓磊說,此時不妨“讓高體溫飄一會兒”,病毒碰到“不舒服”抑郁的環境溫度,覺得“不好玩了”,也就不會“纏著”你了。他提醒,若體溫超過38.5℃,就應該用退燒藥。
“我們讀懂了病毒的心理,也就不會恐慌了。”廖皓磊說,對于未知的事物,人們難免焦慮,隨著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識逐漸加深,這些恐慌會逐漸消除。
“‘在線問診’平臺,為緩解患者焦慮,分擔就診和入院壓力提供了很好的作用。”廖皓磊建議,“在線問診”平臺若能做到雙向溝通可能效果會更好。
許多患者只上傳了CT檢查檢查報告單而沒有片子,還有些患者只報告了血常規檢查中的一兩項結果 。廖皓磊說:
患者這些小小的“貪污”,給“專家團”診斷病情及指導用藥帶來了限制。
“醫患雙向溝通,可讓專家做到更加嚴謹客觀的診斷和指導。”
“新型冠狀病毒常常和流感等病毒一起,組成‘九國聯軍’侵襲人體。”廖皓磊針對市民在問診常常問到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發燒、咳嗽時說,市民這樣的詢問,專家們有時真的不太好回復。
2月7日晚上,廖皓磊在網上開展了《針對“疫區群體心理恐慌”的心理+行為對策“》課堂講座。他說,許多市民問診的問題都大同小異,“在線問診”平臺也可以對這些共性問題,通過在線專家講座的形式及時解答,效率會更高。
1月31日,根據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統一部署,我市依托“民呼我應”平臺——市網上群眾工作部?長江網武漢城市留言板開通“在線問診”平臺,通過互聯網平臺回答市民疑問,緩解患者焦慮,分擔就診和入院壓力。
為提高回答效率,市衛健委、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長江日報傳媒集團特面向全市各醫療機構征集醫生志愿者。
如果您愿意,不妨聯系長江日報醫衛康養事業部,通過微信號181 8621 6936入群 ,讓我們的這支“防御團隊”更堅固,更強大,相信我們一定能打敗病毒,到時候一起去看春天美景。
來源:武漢晚報
采寫:記者唐智峰 王春嵐 祁燕 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