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行股已死?談談對銀行的理解,以及為什么投資招商銀行 來源:華研數據
說起銀行股,很多投資者可能對之又愛又恨,明明很多銀行估值低到出現“罕見的投資價值”。一邊是銀行幾百億上千億的利潤,一邊股價卻遲遲不漲,真是磨到懷疑人生,銀行股已死?
相反,個別銀行卻幾年時間走出翻倍行情。其實細細回顧,發現,能夠大漲的銀行往往業績也不錯,壞賬問題基本出清;能磨死人的銀行,業績也是每年“微增”,壞賬居高不下。
長期來看,市場是稱重機,此言不假啊。
銀行業競爭特點
A股上市銀行幾十家,全國大大小小銀行幾千家,資產規模、客戶群體、企業治理、管理層等千差萬別,因此不能一概而論,經營肯定會有分化,事實上已經出現分化。體現到股價上,有的股價漲了,有的卻一直在踏步或退步。
銀行業的好處就是沒有天花板,但沒有天花板不代表增長速度都會快,中國的發展階段可能過了跑馬圈地的時代,整體增速下降,這時候競爭就開始激烈了。
整個銀行業太大了,集中度受限,資本密集,傳統的五大行及優秀的股份行已形成行業的中流砥柱,行業內沒有任何一家可以占絕對優勢,擁有強勢定價權。
這種情況下,要想獲得更高的收益,只能通過兩條路提高其收益:更低的成本,及差異化服務獲取一定的定價優勢。
銀行本質是個服務業,因此同樣的其他條件下,更比拼單個企業的競爭能力,包括企業的戰略、企業的管理效率、風控、管理層能力及更虛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個很重要的東西,一家企業能否獎勵對公司發展有益的行動、懲罰有害的,至關重要。
因此,行業增速下降,行業不會共同繁榮,這時候就得拼單個企業的競爭力了,也更容易看出優勢企業。
什么樣的銀行更有競爭優勢
我們知道投資一家公司的收益率長期應該等于這家公司的ROE(不考慮分紅),因此長期ROE高的企業更優秀。對于銀行可能用風險加權資產收益率更合適,但ROE是不影響判斷。
當下,上市公司roe都在10到20之間,從上表來看,各銀行差異還是略大。
由杜邦公司可以推出,提高ROE的方法有三種,一是加杠桿;而是資產周轉率、也就是同等資產規模下提高收入;三是提高凈利潤率。
對應到銀行:
1.加杠桿
杠桿不是想上就上,各類監管、資本充足率的限制,同類規模銀行基本差不多,這條路基本走不通。現在銀行都喊著發展輕型銀行,以更少的風險資產獲得更多的收益。
2.提高收入
銀行的收入主要有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
利息收入。利息收入取決于資產規模和息差。其它條件不變,資產規模的擴大,并不能提高ROE。單純的壘資產受到資本充足率的問題,風險資產不能擴張太快,否則得攤薄權益。因此得選能內生增長的銀行。同樣的資本可以干更大的買賣。零售業務可以節約資本。
因此,想提高ROE必須提高息差。利息收入主要取決于資產配置,利息支出主要取決于負債結構。擴大大息差,一方面負債成本得低,一方面資產有一定定價權。這只能是精細化深耕,擴大活期存款占比,降低成本,活期占比的提高離不開深耕客戶群體,對公活期基本差別不大,零售活期占比差距分化明顯;發展零售業務,才能提高定價權,因為對公來說,定價高基本意味著風險大。
非息收入。非息收入提高需要精細化管理,也需要深耕客戶群體,提高用戶粘性,增加消費場景,這些都指向零售業務占比高的銀行。信用卡、私人銀行、財富管理,基金代理,這些都離不開高凈值客戶群,先下手的銀行,很有優勢。這又回到了零售客戶群。
3.利潤率提高
同樣的收入下,成本越低利潤率越高。銀行的成本主要有管理費,和信用成本。
管理費,除了需要精細化管理,節省成本外,零售業務一般比對公業務的成本高。關鍵看這項成本能否帶來更多的收益,包括利息收入的提高已經利息支出的降低。
信用成本也很關鍵。銀行十幾倍的杠桿,速度不是關鍵,關鍵是不要出問題。能夠控制信用成本才能在行業低谷拉開與別人的差距。減少壞賬主要靠良好的企業文化,完備的流程。還有就是看配置資產的收益率,常識是放出的貸款利息越高,風險就越大,財務穩健、現金流充沛的企業不會花太高的成本去貸款。因此,對公來說,最優質的客戶,利率也是最低的,這就需要更低的成本。又回到負債了,這得活期占比高。
從以上三方面來看,想要提高凈資產收益率,還是輕資本、低負債成本、零售業務強、非息收入高的銀行占優勢。從當前的監管政策來看,同業投行這些業務受限制。因此銀行還得回歸存貸業務上來,存貸業務的崛起,在于零售。正如原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說的,不發展對公現在沒飯吃,不發展零售,以后沒飯吃。
為什么是招商銀行
招行零售之王的稱號應該沒有人質疑,招行最早確立零售銀行的戰略,戰略的執行與堅守鑄就了今天的招行。現在的輕型銀行戰略又一次將對手甩在了身后,實現了內生性增長,擺脫了資本充足率的魔咒。
招商銀行零售業務的深耕造就了業內最高的凈息差。
高凈息差的主要來源于招行穩定的低成本負債。招商銀行的負債中,吸收存款的比例在國有大行和股份行之間,但是活期存款占比確實最高。高比例的活期存款負債拉低了整體負債成本。這都來源于零售各項業務的活期沉淀。
出色的不良控制能力,使招商銀行一騎絕塵。截止到2019年三季度,招商銀行撥備覆蓋率達到了409%,遠超過同類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達到2125億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蓄水池,保證了未來幾年利潤的穩定。給招商銀行的科技銀行戰略創造了空間。2014年開始,銀行業壞賬爆發的同時,招商銀行比較充分地暴露了壞賬,果斷調整資產結構,減少高位行業的貸款配置,而不是藏著掖著,或是面多了加水的處理方式。良好的風控文化使其率先走出了壞賬泥潭。
銀行的指標太多了,具體的單個數據很難有說服力。什么是銀行的關鍵?成本、風控、服務(品牌)。這幾方面又是環環相扣,相互促進的。
要說中國最優秀的銀行,大多數投資者不會否認是招商銀行。但是說到投資標的,那是各有所見了。主要還是估值問題,又回到了文章的開頭。不要忽略一個事實,外部的環境,包括經濟增速、政策監管、管理能力等因素,銀行已經出現分化。至于優秀的銀行和一般的銀行該有多大差別,這是個個性問題。
但不要忘了股神的教導:只要不做傻事,銀行就是一門好生意。“銀行業并非我們偏愛的行業。如果資產是股東權益的20倍——這是銀行業的普遍資產權益比率(資本充足率的倒數)。那么,只是涉及一小部分資產的錯誤就能夠毀滅很大部分的股東權益。因此,在許多大型銀行中,錯誤不是例外,而是已經成為慣例。大多數錯誤源自于一種管理上的失敗,這就是去年年報中我們討論過的‘機構盲從癥’:管理層盲目模仿同行行為。”
巴菲特對以“便宜的”的價格買進一家管理糟糕的銀行的股票毫無興趣。相反,他惟一的興趣是以合理的價格買進管理良好的銀行。
招行管理層的優秀是已經證明了的,招行的優秀也是已經證明了的。未來的中長期的發展需要看金融科技的成效。
如果還心有疑慮,看看招商銀行管理等的增持情況吧。再看看其他行?
無論國有大行,還是股份制行,沒有招商銀行這樣管理層集體增持自家股票的。真金白銀的投入,不僅代表對自己公司前景看好,還表達了要與公司共進退的態度。作為個人小股東,跟著發財就是。還能不斷抄行長的底。
——— / END / ————
風險提示:本公眾號里任何作者的發言,都有其特定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決策需要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
新浪微博@華研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