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秋鳳空間 | 特斯拉股價的邏輯與非理性 來源:騰訊網
作者 |王秋鳳
_
至少眼下特斯拉給我們描述了不一樣的未來,而傳統汽車廠商則缺乏對未來的描述能力,這是資本市場非常看重的。至于基本面,在市場的非理性面前,哪里還有什么基本面可言。
_
2月5日,經歷了6天上漲后,特斯拉在當地時間周三暴跌17%,以734.70美元收盤,創下8年來最大當日跌幅。有人呼吁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特斯拉進行調查,是否有內幕交易。這顯然針對特斯拉在過去6天上漲20%、1個月上漲65%、6個月內上漲221%。無論從哪個時間維度,基于特斯拉的Q4財報和2019年銷量,這一切都很難解釋。周三的調整還不足以遏制持續的逼空趨勢。
軋空與逼空
_
5日的跌幅將前一天瘋狂漲幅完全回吐。4日特斯拉盤中股價一度達到968.99美元。在這個瞬間,特斯拉市值達到1700億美元,超過中國在A股上市的整車企業市值之和,包含乘用車和商用車。特斯拉僅次于豐田,成為市值第二大車企,即便5日收盤價導致市值回到1288億美元,也未能改變市值排名。
在2019年夏天,特斯拉股價還在177美元的低位,是華爾街最喜歡做空的公司之一,那時也是空頭最集中的時候。此后空頭依次被打爆,單是2月4日這一天,空頭就損失25億美元。今年空頭的損失達到120億美元。軋空(多頭要賣股導致沒有人借股票給空頭,迫使后者平倉)造成的踩踏,無情碾壓了試圖在高位做空的交易者。
歷史上汽車業也出現過軋空行情。2008年10月29日、30日兩個交易日,大眾汽車股價漲幅分別高達147%和82%,從200歐元直竄至1000歐元,市值一度高達3700億美元。
暴漲源自保時捷試圖將大眾股份由42.6%增持至75%,進而收購后者。行情大潮也是讓空頭們被迫高價買入股票平倉,加劇了上漲。最終如何?還不是哪里來的回哪里去。
魔幻現實
_
而特斯拉去年交付了36.7萬輛汽車,Q4財季交付了11.2萬輛,凈利潤為1.05億美元。2019年全年營收245.78億美元,全年凈虧損8.62億美元,2018年同期虧損9.76億美元。
即便遠非稱得上振奮人心的Q4財報,也是在1月29日公布的,此時并未迎來最近新一波上漲行情。
2月初這幾天,特斯拉究竟有什么驚天消息,讓股價表現異常?答案是沒有。基本面能解釋它的股價中位數抬升至400-500美元,但無法解釋這幾天奇怪的行情。
所以,從產品、從市場、從研發實力分析特斯拉市值暴漲,屬于先射箭后畫靶的行為。去年早些時候,華爾街某對沖基金經理認為特斯拉18個月內破產,如果不快速籌集80億美元的話。而面對今年的局面,另一伙基金經理則將特斯拉市值看高到7000億美元。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股價只抵高聳山峰的“左側出發營地”,還將展開更加波瀾壯闊的上漲。
這些“過頭話”,是華爾街的拿手好戲。而馬斯克本人對資本市場并無干預手段。2018年夏天,馬斯克曾宣稱有資金支持特斯拉私有化進程,但資金并未到位。此事導致馬斯克被訴,不得不辭去董事會重要職位,其媒體言論則被新增獨董監督。
馬斯克含淚發誓特斯拉“值700億美元”,和今天的魔幻現實比起來,恍若隔世。
暴漲的最初動因
_
希望,哪怕是虛幻的希望,才是特斯拉上漲的最初動因,踩踏效應不過推波助瀾而已。
過去5年來,特斯拉一直在引領EV成本下降的趨勢。虧損不重要,只要特斯拉持續實現能量密度提升、自動駕駛能力提升,資本效率的提升就順理成章。在某個時間點,持續盈利不再是問題。而電池能量密度取決于材料化學的進步,和作為系統集成商的特斯拉沒什么關系。特斯拉的核心技術BMS并無太大潛力可挖,因為它依賴于前者。
而特斯拉的自動駕駛能力,在過去2年則有明顯進展。需要指出的是,特斯拉仍是唯一一家全系車型使用自動(輔助)駕駛功能的主機商。雖然在加州自動駕駛報告中,遙遙領先的是Waymo和通用旗下的Cruise。特斯拉的技術路線更平民化(主要用攝像頭傳感器,而非昂貴的激光雷達)。特斯拉一直在用客戶實際行駛數據訓練軟件,而非通過模擬器代練,或者建設造價昂貴的路試場地。
盡管Waymo的無人出租車正在進行商業試運營,但地理圍欄的存在和對客戶的挑剔,表明它仍是半成品。特斯拉其實比任何潛在對手,都更接近高利潤的無人出租車市場。當然,眼下這個市場還不存在。
資本效率的倍增器何時發威?
_
一個世紀以來,汽車行業的規模一直與成本下降趨勢保持一致。這就是為什么特斯拉的銷量,遠不及比其市值小得多的傳統競爭對手(特斯拉通常不將其看成對手)。
原因在于,內燃機遠比鋰離子電池成熟,成熟產品成本下降必然是非常緩慢的,甚至陷入停滯。而特斯拉產品的NVH和其他做工都很毛躁,也屢被吐槽,但它作為電動車的頭號企業,無疑擁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即便在其最困難的時候(是其現金流最緊張、而非虧損最多的時候),也未能失落該地位。
迄今為止,全球汽車制造商已經生產了約540萬輛電動汽車,不到所生產的26億輛內燃機汽車的1%。即使傳統汽車的年產量穩定在大約9000萬輛,但累計翻倍仍需要29年,事實上因為全球市場萎靡和空間、能源資源天花板,傳統汽車銷量是否還能翻倍,嚴重值得懷疑。而電動車在幾年內翻倍,沒有任何懸念。
受益于成本下滑和規模擴張,特別是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化的特斯拉產品初期熱烈反應,使特斯拉的市場份額預期可能占據細分市場的15-20%。事實上,在Model 3誕生之前,美國的Model S和X的總銷量約占高檔車市場的20%。而Model 3則比BBA的對位產品加起來銷量還多。牽制特斯拉Model 3銷量的,并非BBA,而是松下。而松下的美國電池投資,則剛剛實現初期盈利。這是兩者合作關系出現裂痕的原因。
半導體行業內,因為量子隧道效應,摩爾定律失效已久。MIT又“發明”了長期預測性更佳的“萊特定律”。簡單說,就是生產量數字增加,生產成本就會下降(無論花多久時間)。而特斯拉看上去正在完美兌現萊特定律。
作為EV行業龍頭,特斯拉正試圖同時在中美歐進行本地化產能部署。積累到一定程度,特斯拉產品平均售價將急劇下滑,同時毛利率將在5年內下降近40%。
鑒于特斯拉在中國擁有的特殊優勢(低成本資金、低成本土地和勞動力),長期看多的投資者相信,特斯拉在毛利潤率上將歷史性地碾壓對手(戴姆勒和寶馬的毛利率約為19%,而全國汽車經銷店的毛利率約為15%,其中35%來自售后)。
因為技術路徑,特斯拉比傳統汽車制造商更具資本效率,這是現實。過去的五年,汽車行業每年為每輛汽車生產的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4,000美元。而為生產電動車投入資金只須汽油車的50%。如果特斯拉實現了產能擴張,成本優勢將加倍放大。
一旦自動駕駛技術和自動充電基礎設施成熟,特斯拉將快速轉向無人駕駛平臺租賃業務。個人消費者將被大規模取代,那時的特斯拉將無可阻擋。也許這不是“死多頭”一廂情愿的幻想。
至少眼下特斯拉給我們描述了不一樣的未來,而傳統汽車廠商則缺乏對未來的描述能力,這是資本市場非常看重的。至于基本面,在市場的非理性面前,哪里還有什么基本面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