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2月6日電 題:“土味”背后彰顯人情味 非遺助力中國防疫宣傳“入腦入心”
作者 王鵬 岳依桐
“各位朋友聽我言,我來給大家做宣傳,不說前朝和后漢,說說今天抗肺炎,冠狀病毒很厲害,走親串戶易傳染……”近日,四川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聯合四川通俗文藝聯合會推出的“金錢板”科普新型肺炎,在網絡上引發廣泛好評。
疫情當前,做好宣傳科普是防控的重要一環。在中國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防疫宣傳正成為一種潮流。河南鞏義創作防疫剪紙、浙江金華創作道情(傳統曲藝)《眾志成城阻病疫》、山東濟南用皮影向“逆行者”致敬。貼近民眾的“土味”宣傳背后,彰顯出濃濃的人情味。
發源于漢代的四川喚馬剪紙,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2月6日,在廣元市蒼溪縣喚馬鎮,喚馬剪紙傳承人李自鵬正在創作防疫宣傳剪紙。先構思草圖,再用黑紙裁出,一群穿著防護衣的“白衣天使”很快出現在李自鵬手中。
“我們這里是剪紙藝術之鄉,大人小孩都會剪紙,用這種方式宣傳疫情防治再合適不過。”李自鵬告訴記者,剪紙作品完成后,不僅要通過當地媒體傳播到千家萬戶,還要上傳至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動員民眾齊心協力對抗病毒。
同樣在春節期間,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的綿竹年畫也增添了防疫元素。在綿竹年畫傳承人胡光葵的畫筆下,傳統的年畫娃娃“搖身一變”,從傳遞新春祝福的童子變成了宣傳科普防疫知識的使者——扎著小辮兒、騎在大紅鯉魚上小童戴著口罩,一旁寫著“保護自己,關愛他人”。
“我們想利用傳統的文化優勢寓教于樂,通過互聯網的便捷傳播,讓更多小朋友乃至成人學習防疫知識,這也是綿竹年畫傳承推廣的創新方式。”胡光葵說,經綿竹年畫各級傳承人聯手,目前已創作與“抗疫”相關的綿竹年畫9幅,還有16幅可在社交媒體上當“表情包”的動圖。
“非遺項目在這個時期也應該發揮其作用,作為傳承人,我們想盡最大努力為抗擊疫情貢獻非遺力量。”胡光葵說。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好習慣,靠自覺,勤防護,保平安。需清醒,需警惕,少聚集,最妥善。”近年來,中國國家級非遺項目川劇正不斷創新表現形式,易于傳唱的戲歌受人青睞。日前,成都市川劇院推出了戲歌《新三字經》,與四川通俗文藝聯合會推出的“金錢板”一時瑜亮。
談及創作“抗疫”戲歌的初衷,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副院長王玉梅說,川劇演員不能到一線參與救治,但也想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貢獻力量。“希望民眾聽了我們的戲歌,不僅能放松心情,還能更加了解防疫知識。”
“除了非遺,我們還用順口溜、快板歌、方言拍手歌等方式在村民聚居點和村口道旁循環播放。”四川省內江市隆昌市界市鎮黨委書記程薪潔告訴記者,這些“土味”宣傳的最終目的,是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喜歡看的畫面將疫情防控知識第一時間宣傳到千家萬戶,實現“入腦入心”。
四川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主任劉大鵬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們將繼續聯合四川省文聯、曲藝研究院繼續進行通俗文化作品創作。“把疫情防控的知識點用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提高對農村防控作品的創作產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