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時間放到兩個月前,估計誰都不會想到口罩會成為當今中國最火爆的商品,在今年春節的超長假期中,口罩已經成為大家比年貨還要緊俏的商品,遙想幾個月前一次性口罩只要幾毛錢,如今動輒幾塊甚至幾十塊的口罩,雖然有低價卻一罩難求的市場,大家其實都會想問一個問題,口罩產業鏈的錢都被誰賺了?
當然,我們相信大部分的KN95級別的專業口罩應該都已經支援武漢了,在最緊急的地方,KN95這種專業型口罩一罩難求是很正常的現象,只是為什么普通一次性口罩都難么緊缺呢?口罩產業鏈如今到底是怎么樣的情況,我們不妨根據《上海證券報》的報道進行一次分析:
首先,上游產業鏈其實并沒賺錢。口罩的原材料主要是聚丙烯加工后制成的無紡布。經加工企業剪裁等工藝制作而成的口罩,將通過直銷或者經銷商向B端(企業用戶)和C端(個人用戶)兩個方向進行銷售。我們先從產業上游開始梳理,口罩產業的最上游是聚丙烯產業,聚丙烯產業是石油化工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中石化介紹,1噸高熔指纖維大概可以生產25萬個病菌防護口罩,1噸透明料可生產約50萬個醫用一次性注射器。1月19日至31日,中石化旗下公司上海石化預計可生產6600噸聚丙烯醫用料。從目前公開市場的數據來看,聚丙烯的產能基本上已經進入高負荷生產,再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持,基本上聚丙烯產業都沒有漲價或者只有價格微漲,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的是最上游的聚丙烯產業其實并沒有賺錢。而且《上海證券報》采訪的報道也指出,從聚丙烯到無紡布的生產過程中,無紡布也沒有出現價格上漲。
其次,口罩產能的確還沒完全恢復,但價格并沒有太大變化。根據工信部的數據,中國口罩的產能在1月29日是每天800萬個(相當于40%產能利用率),2月2日披露已經達到每天1200萬個(相當于60%產能利用率),為啥一直沒能滿負荷生產呢?最大的原因可能還是工人不足,畢竟在春節假期,大量的工人都已經放假回家了,而之后由于各地交通的管控,有大量的工人無法按時返工,在這樣的情況下口罩的產能的確沒能完全實現全方位恢復到巔峰水平。不過由于有國家在原材料和資金上的支持與補助,其實各大口罩企業并沒有提高自己的口罩價格。所以,口罩企業也沒有大規模漲價。
第三,可能下游的物流與零售才是漲價的核心。當前,由于防控依然處于關鍵環節,最核心的KN95級別的專業口罩幾乎都已經供應武漢了,市場上購買不到也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為啥還是一罩難求呢?或者即使能買到價格還是比較高的呢?原因主要在于,當前的口罩消耗量相對較大,原先大多數人其實都沒有使用口罩的習慣,也就基本上不會有在家中存口罩的習慣,在這樣的情況下,突然所有人都需要用口罩作為防護手段的時候,大量激增的需求必然會導致供給的相對不足,一方面,大批量的口罩要供應武漢以及湖北各地,另一方,大家又都在買口罩從而導致了供不應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國家已經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在穩定口罩的價格,但是在經濟學上有一種說法有需求就有供給,當需求激增供給不足的時候,就會出現價格上漲,當前的口罩就是這樣的,大部分口罩比平時價格高的原因就是在于此。再加上大量的需求和物流的不足,最終的結果導致了價格偏高,所以口罩賺錢的是下游而不是上游。
不過,相信隨著產能的逐漸恢復和增加,未來中國的口罩一定會恢復正常的供應,一罩難求只是階段性現象,大家不用過于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