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水
大家都知道,隱身戰斗機是美國F-22和F-35戰斗機帶的路,飛機采用了常規布局和兩側進氣設計,這也是全世界最成熟風險最小的路,這也是俗話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套路,固定的套路技術這么來的,在美國的帶動下,世界多個國家開始研發隱身戰斗機,但是最神奇的是中國,中國第一款隱身戰斗機卻是鴨式布局的殲-20,可以算一個超級標新立異者。
中國另外一個廠家,沈陽飛機公司推出的鶻鷹戰斗機,就沒有殲-20那么離奇,飛機采用了酷似F-35的設計,最大不同點在于飛機采用雙發中推設計,而不是F-35的單發超大推力設計,這為很多國家難于得到超大推力的國家打開了眼界,沈飛鶻鷹戰斗機逐步成為世界隱身戰斗機設計的一個公共模板,土耳其,韓國都曾經推出類似鶻鷹戰斗機的型號模型,最近,又一個跟風的國家來了,印度人開發的AMCA中型隱身戰斗機,再次畫風大變,將酷似F-22戰斗機設計的外形,再次整容,變成沈飛鶻鷹!
印度人也被沈飛鶻鷹方案迷倒,這可真是有意思
從飛機設計來說,最早版本的印度隱身飛機,采用了類似F-22戰斗機的外形設計,唯一區別是,采用兩臺10噸左右推力的發動機,而不是F-22原配的15噸推力發動機,推力減小近三分之一,而且前機身和后機身拉長,降低激波阻力,而且飛機座艙也采用類似F-35戰斗機的設計風格,向前,側面視野非常良好,但是后向視野很糟糕,這也是新時代的特色,依靠飛機機身密布的傳感器,后視野不再需要飛行員轉頭就可以做到。
印度人這個新方案體現了沈飛鶻鷹設計的大部分元素,拍扁尖銳的機頭,DSI蚌式固定超音速無隔道進氣道,機翼采用中等后掠角設計,飛機平尾和垂尾幾乎在同一平面,雙垂尾采用傾斜設計,采用了傳統的固定安定面和方向舵分離設計,安置在后機身邊條上,平尾外形類似鶻鷹戰斗機,但是后緣有兩個對稱的折角,和左右機翼后緣平行,這種設計在中國殲-20上第一次采用。
從這個角度看,很難發現這和鶻鷹有啥區別
最讓人吃驚的是,這款飛機采用了兩臺并列發動機,中間用一個整流罩隔開,這是一種減阻的設計,也將麻煩的雙發空隙封死,降低尾部的雷達反射信號,從正面來看,這款戰斗機座艙特別寬敞,幾乎占據了整個機頭寬度,這也是非常少見的設計,甚至有人懷疑,難道印度人想研制并列雙座戰斗機!
從這一次氣動布局大改來說,基本延續了沈飛鶻鷹戰斗機的特點:雙發中等推力發動機,蚌式進氣道,中等后掠角,進氣道,機翼,尾翼多個邊緣平行設計,但是現在不太清楚的是,這款飛機機翼設置了單獨的襟翼和副翼,兩個部分的分割線正好超出平外外援一點點,從這個位置折疊,外加起落架加強以及增加尾鉤,這也可以作為一款艦載機使用,而不是鶻鷹戰斗機那種襟翼副翼合一的設計布局,或者,印度設計師想一雞兩吃,空軍戰斗機和海軍戰斗機同時使用同一氣動布局,節省時間和費用!
這是沈飛鶻鷹的機頭,大家可以看到座艙蓋并不寬敞,印度人設計幾乎兩倍寬
就目前看來,印度人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借用沈飛鶻鷹戰斗機這個比較成熟的布局,加入自己的創意,或許這就是最快速成功的路子,但是這也暴露出了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印度人的預研做的并不充分,非常倉促。
沈飛鶻鷹戰斗機第一架在2012年12月底首飛,并在2014年珠海航展亮相,中航多次公開模型,而且在外國航展也進行了廣泛的宣傳,作為一款國際知名的隱身戰斗機,進行一定的測繪試驗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2020年,印度人才展出類似的模型,這可以說,印度人準備不足,試驗方案偏少,沒有及早進行多種不同模型的摸底對比試驗。
印度的鶻鷹能成功嗎?
時間足夠長的話,應該可以,印度人最不缺的就是時間,光輝戰斗機研發36年成功在前,他們等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