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2月5日電 (王鵬)“爸爸,我多么希望你們早點回來,因為那就意味著你們戰勝了冠狀病毒,患病的人們重獲了健康,學校可以開學了,商店可以營業了,我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陽光下奔跑了。”2月5日,9歲的成都小學生朱景鈺給爸爸寫了一封信。
朱景鈺給爸爸寫信。 鐘欣 攝她的爸爸朱江,是四川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治醫師,首批四川省援鄂醫療隊員,目前已入駐武漢紅十字會醫院12天。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展,四川已累計派出4批援鄂醫療隊員。你在武漢“戰斗”,我在成都“守望”,成為抗疫期間的動人場景。
吳婭秋在武漢紅十字會醫院隔離病房。 鐘欣 攝女兒的“守望”:爸爸,我為你感到驕傲!
1月25日,農歷大年初一,朱江正式奔赴武漢。從那一天起,女兒朱景鈺在小區中逐漸成了“著名人物”。
“托你的福,我現在成了小區的‘著名人物’了,只要我出門,就會有不同的鄰居問我,你爸爸什么時候回來?”朱景鈺說,她希望自己長了一對翅膀,這樣就可以飛到武漢去探望爸爸。
可朱景鈺也知道,爸爸暫時回不來。“因為武漢的病人需要他,染病的人成千上萬,還有很多人不幸去世了。”朱景鈺說,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爸爸義無反顧做了“逆行者”,她為爸爸感到驕傲,“他們是當之無愧的白衣天使!”
“聽媽媽說,爸爸工作時要先穿工作服,再穿隔離服,然后是防護服,戴透氣性不怎么好的N95口罩,護目鏡,從頭到腳裹得嚴嚴實實,每次工作四到六個小時,在此期間不能喝一口水吃一口東西,不能上廁所,也無法使用手機,還要面對許多病患,幫他們治療,給他們安慰,帶給他們希望。”朱景鈺說,她希望爸爸一定保護好自己,只有這樣他才能給更多病患帶來生的希望。
吳婭秋(中)與同事在武漢紅十字會醫院隔離病房。 鐘欣 攝這個9歲的孩子如今最大的愿望,依然是爸爸早點回來,因為她知道那意味著人們戰勝了病毒,“患病的人們重獲了健康,學校可以開學了,商店可以營業了,我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陽光下奔跑了!”
父親的“守望”:孩子,你在前方多保重!
今年春節,四川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ICU主治醫師吳婭秋終于可以休假回家了,工作十二年來,這是她第一次回家過年。已經退休的吳爸爸說,一家人因此格外珍惜這個團聚的機會,“我們早早就開始準備團年飯。”
“電視里不時傳來新型肺炎疫情報告,我們一家人都為此多了一份牽掛,我心里隱隱有種預感,今年的團年飯可能又吃不成了。”果不其然,大年三十那天,女兒接到科主任的電話,援鄂醫療隊馬上出發。
“她二話不說就匆匆離開了,甚至都沒有和我們夫妻倆認真道別。我知道,她一定是不忍心看我們因再次分別而失落的模樣。”吳爸爸說。
女兒走后,兩位老人不失落是不可能的,但他們也當了幾十年醫務工作者,雖然都退休了,社會責任感卻早已刻在骨子里。
“直到她到達武漢紅十字會醫院,在大年初三發來一張在ICU病房的照片,我們才知道她已經正式上戰場了。”吳爸爸感慨地說,看到女兒全副武裝的照片,護目鏡后是年輕而堅定的目光,“在心里為有這樣的女兒而自豪。”
“爸爸媽媽支持你,也會在家做好防護工作,絕不拖你的后腿,你能加入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是你人生的驕傲,也是對你的鍛煉。”吳爸爸說,他只有一句話想叮囑女兒:孩子,你在前方多保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