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經也有過一段吃不飽穿不暖的艱苦日子,后來袁隆平發明了秈型雜交水稻,才解決了中國十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
而印度作為僅次于我國的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農民就占了三分之二,糧食自產自足完全是寬裕的,他們卻經常鬧饑荒,實在是令人費解。
同樣是世界人口大國,都是糧食生產大國,令人疑惑的是為何中國滿世界買大米,印度卻成為了大米出口國?
縱觀印度,占大部分的人口仍然是以農業為主,印度的國土很適合種植水稻,耕地面積比中國大,種植技術比較落后,每年的水稻產量很低,他們靠種植糧食養家糊口,但是僅靠家中的糧食根本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政府不強勢收購糧食,所以選擇把糧食賣了來換錢,支撐開銷,來購買其他生活必需品。
中國人口眾多,每年消耗的糧食非常多,有時已經出現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的問題,我國出現這樣的狀況主要有3個原因。
1.?穩定糧價。
我國要穩定市場的發展,從國外進口糧食,減少發生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如果糧食供不應求,會導致物價上漲,也會影響到其它行業的物價,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2、退耕還林
中國本來的農業耕地也不少,但是隨著工業不斷發展,工業的發展在無形中傷害到了自然環境,為了保護環境,中國實行的是退耕還林政策,這就決定了有效耕地面積無法最大化,糧食產量無法保證自給自足。將大量的耕地還原成林地,很多種植糧食的土地就逐漸減少,自然糧食產量也受影響。
3、進口糧食更省成本
我國的大豆和小麥的產量還滿足不了國民的需要,加大產量就需要更多的耕地,也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就保護不了大自然,從破壞大自然及種植糧食的人工成本來看,如果直接進口糧食的話,反倒更省成本。
中國對于處理糧食問題還是很有遠見的,畢竟糧食對于人類生存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不要浪費糧食,也要保護好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