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公募基金公司掀起自購潮,A股可以抄底了嗎?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app
原創 鄭灼瑩
天弘基金自購5億元、匯添富基金自購2億元...鼠年第二個交易日,公募掀起了自購潮。基金公司的自購行為往往被市場解讀為“對自家基金收益有信心”,同時基金公司的自購行為,也代表了機構對A股的態度,對中國經濟和中國資本市場長期良好發展的整體趨勢不變的堅定信心。
2月3日,興全基金發布公告稱,公司已于2020年2月3日運用自有資金購買公司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3700萬元,并將于2020年2月4日追加購買2300萬元,合計將購買旗下偏股型基金6000萬元。
繼興全基金打響鼠年自購第一槍之后,多家基金公司陸續跟進。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4日,已經有至少十余家大中型基金公司有相應計劃,部分公司擬自購金額甚至達到5億元。
類似于2月3日,“聰明錢”北上資金的逆勢搶籌A股,基金公司動用自有資金自購旗下基金,也是基于對中國成功抗擊疫情非常有信心,對中國經濟長期增長堅定看好,認為當前A股市場具備中長期投資價值。
基金公司自購旗下基金也是表明要與投資者風險共擔,提高投資者信心,助力旗下新發基金的發行。基金公司在此時密集實施自購,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A股正處于增加配置窗口期的信號。
//
基金“自購潮”
//
2月3日晚間,興全基金率先開啟公募基金大額自購。興全基金自購的基金包括興全合潤、興全合宜、興全社會責任等多只績優產品。自購之外,興全基金還同時調整了旗下四只基金的申購規模限制額度,包括興全合潤、興全輕資產、興全商業模式優選和興全合泰。
2月4日,匯添富基金、富國基金、銀華基金、博時基金紛紛跟進。據統計,公募基金啟動自購的總金額已超9億元.
具體來看,匯添富基金2月4日發布公告稱,已于當日運用2億元固有資金投資公司旗下偏股型基金:匯添富價值精選、匯添富消費行業、匯添富創新醫藥、匯添富移動互聯、匯添富民營活力及匯添富消費升級等基金。
富國基金公告稱,定于2月4日及2月5日兩日共投資5000萬元用于申購公司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富國基金稱,5000萬元由公司固有資金及全體高級管理人員共同出資5000萬元,并承諾至少持有1年以上。
銀華基金公告稱,自購旗下偏股基金5000萬,公司高管、基金經理也率先申購公司旗下基金。博時基金公告稱,將以不低于5000萬自有資金,申購公司旗下公募偏股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經理也將率先申購并鼓勵公司員工積極申購公司旗下基金并長期持有。
此外,在2月4日收盤后,天弘基金公告顯示,天弘基金及全資子公司天弘創新基于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決定合計出資5億元申購天弘旗下偏股型基金,其中天弘基金出資3.5億元;天弘創新出資1.5億元。
基金公司運用自有資金進行的自購,具有一定的風向標意義。如前文所述,其代表了機構對A股的態度,對中國經濟和中國資本市場長期良好發展的整體趨勢不變的堅定信心。
//
“自購”緣起
//
據查,基金公司自購最早始于2005年。當時基金公司剛剛開始發展,卻遇到了自2001年開啟的長達4年的熊市,新基金發行困難越來越明顯,基金公司選擇自己的新基金,也是給投資者信心,體現了公司對自身經營以及基金管理投資運作的信心。此外,基金成立需滿足“募集金額不少于兩億元人民幣,基金份額持有人的人數不少于兩百人”的規定,這也導致基金公司更愿意選擇購買自己新發的基金。
2005年6月8日,證監會下發《關于基金管理公司運用固有資金進行基金投資有關事項的通知》,允許基金公司將其固有資金投資于基金,其中包括封閉式基金。在新規定發布半個月之內,兩家積極響應的基金公司購買的全部是自己新發的基金,第一家宣布的匯添富基金公司,拿出了3000萬元購買其首只發行的匯添富優勢精選證券投資基金;隨后,南方基金公司拿出5000萬元購買南方高增長基金。
此后,又有博時基金拿出5000萬元自有資金購買其新發售的博時穩定價值債券投資基金,巨田基金動用3000萬元自有資金購買其新發巨田資源優選基金,而建信基金也在近日宣布,拿出2000萬元自有資金購買建信恒久價值股票型基金。
據統計,當年共有十多家基金公司參與,涉及自購金額約為5.43億元,當時的興業基金公司分別申購旗下3000萬興業可轉債基金,以及1800萬當時正在發售的興業趨勢投資基金。此后隨著基金公司數量不斷增加、產品類型更為豐富,自購次數與金額持續提升,2015年基金公司自購金額為12.83億元,達到十億級別。
//
自購等于“自救”?
//
一般來說,自購行為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理念以及釋放對后市看好的重要信號,獲得投資者信賴,并吸引資金購買,達到助力基金發行的目的。
梳理過去5年基金公司自購數據,發現2018年時基金公司自購金額最高的一年。東方財富Choice資訊的數據顯示,2018年基金公司自購基金的金額高達31.56億元,為2017年的1.6倍。同時2018年基金公司自購次數為251次,而2015年、2016年、2017年基金公司的自購次數分別為159次、100次和136次。
2018年A股行情低迷、投資者對新基金的認購熱情冷淡,權益類產品發行舉步維艱,對于公募基金來說,通過自購基金的方式來拉動募集熱情,不乏為一種“自救”。所謂“投資者認購金額不夠,基金公司自購來湊”。而從自購產品類型來看,債基(包括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偏債混合型基金)、偏股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靈活配置型基金)正是當時基金公司自購的主戰場。
不過,基金自購并不一定是弱市市場下的必然行為。在強勢市場也會出現,從2015年以來基金自購規模一直居高不下也可以看出。
此外,據東財Choice數據,以半年頻次來看,近5年基金公司自購的高峰分別在2016年下半年和2018年上半年以及2019年下半年,期間自購金額均突破15億元。
2018年已不必說。2016年上半年當時全球金融市場爆發震蕩,美股大跌,日本股市、歐洲股市均短期內急劇下跌,新興市場更是慘不忍睹,中國A股也是出現兩次熔斷,上證綜指從3500多點以上一個月內下跌近1000點。在市場經歷一輪調整后確實出現了機會,才會有基金公司密集自購情況。
2019年下半年的情況也與2016年類似,上半年國內市場出現了較大波動,下半年尤其臨近年底時,股市走出了一波大行情。數據顯示,其中12月份單月自購金額達5.3億元,占全年自購總額近五分之一。
這也導致,2019年全年不管是自購次數還是自購金額,這些數據均創下了近10年來的第二高值,僅次于2018年。從規模上來看,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名列最前,分別自購2.20億元、1.70億元;此外,天弘基金、華安基金、南方基金、國泰基金4家自購金額超過了1億元。
而經歷了2018年的大跌,國內權益市場在2019年迎來了高潮迭起的市場行情。在收益方面,2019年99%的公募基金取得正收益,收益率超過10%的基金占比為55%。權益市場的持續走強,也使得此后基金自購也更偏向權益類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管理人自購行為雖然體現了誠意及對后市的積極態度,不過不代表自購基金一定擁有良好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