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之后,影視青年的“春天”在哪里
橫店劇組滑坡式減少,小賣部老板娘“快虧本了”
2019年1000多家影視公司關停、當紅的年輕演員沒有戲拍而“轉戰(zhàn)”綜藝……今年冬天,關于“影視寒冬”的討論不斷沖上熱搜榜。在業(yè)內人士看來,造成“寒冬”的原因是復雜的,而人們面對“寒冬”也不必太過悲觀。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電視劇制片人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2019年以來,至少從投資層面來看,影視劇確實進入了“寒冬”,“2017年、2018年平均每年有1000多個劇組開拍或正在拍攝,但2019年,我所知道的劇組也就五六十個,所有(劇組)加起來最多百八十個”。
這名制片人介紹,我國的影視劇投資方,最早大多是來自山西的煤礦企業(yè)老板,近年來互聯網公司、P2P網絡借貸平臺上的“熱錢”也紛紛涌向影視劇行業(yè),“只要導演、明星合同定了,投資人就給錢”。
他說,在“錢多”的時期,行業(yè)內出現了一大批“從不進電影院、從不看電視劇”的制片人,他們很少關注劇本,“只看導演、演員是誰”,這批制片人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扶持”了行業(yè)內一大波“爛片”,“中國影視劇行業(yè),不缺好的導演、演員,缺好劇本和好制片人”。
畢業(yè)后到北京一家編劇公司工作的90后小陳,今年跳槽到某互聯網企業(yè)負責影視項目評估策劃。短短一年半內,她的原公司裁員30%,連同她自己手上的項目在內,身邊不少同行的項目都停滯了。
小陳認為,投資情況發(fā)生變化是影視“寒冬”的最主要原因;同時,前兩年曝光的演員逃稅事件、演員“限薪令”的頒布也是影響因素。“現在市場上影視作品的總數減少了,在精品率不變的情況下,好作品的數量也隨之減少;一定程度上來說,好作品是‘錢堆出來的’。”她分析說。
小陳提到,隨著“愛騰優(yōu)”三大視頻平臺成為最主要的出資方,平臺掌握了項目分賬的主動權,與之合作的影視公司和簽約演員變得比過去弱勢。另一位青年編劇小余則透露,“愛騰優(yōu)”現在非常團結,試圖聯合起來掌控整個市場,“某當紅女演員因為挑合作的男演員,惹毛了一家視頻平臺,結果另兩家也不愿意用她了”。
“有些影視公司養(yǎng)著幾個工作人員慢慢研發(fā)項目,但不進行制作,因為項目制作后賣不出去,反而會虧本?!毙£愡€解釋說,相比影視作品,綜藝節(jié)目的平均制作周期短、成本低,所以這兩年綜藝節(jié)目成為熱門。
上海理工大學出版系副教授、導演戴正說,與其說影視行業(yè)遭遇“寒冬”,倒不如說是“優(yōu)勝劣汰”時期到來了。
“過去影視行業(yè)的從業(yè)門檻太低,資本方可能覺得這個行業(yè)利潤高就往里投錢,項目制作非常不專業(yè)。業(yè)內存在劇本創(chuàng)作有問題而不能過審、網絡大電影質量差而被視頻平臺往后藏等情況。這兩年行業(yè)內演員數量變多了,一些流量明星的表演水平差、不被觀眾認同,也很正常?!?/p>
作為學校教師和導演,戴正感覺現在科班出身的青年演員專業(yè)水平也有所下降,有“流量”的不一定有實力。在拍戲時,有的年輕演員自我感覺很好,不愿遵從導演的指引?!跋啾认愀鄣貐^(qū)和國外的演員,一些內地的年輕演員專業(yè)能力并不太好,理解也不到位。對于這樣的演員,導演這次用了,下次就不會再合作。”
“有的教師因為工資低,就把重心放在校外的項目上,教學不專心;一些表演專業(yè)的學生大二、大三就出去接戲了,專業(yè)學習不夠扎實。”戴正認為,近10年影視專業(yè)教學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部分學生留校從事教師行業(yè),但這批學生本身基礎就不扎實,再由他們來教后面的學生,導致影視表演專業(yè)學生水平越來越低。“我認為改變現狀還是要從學校教育入手”。
他注意到,近兩年國家出臺的《關于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fā)展的意見》《關于獎勵放映國產影片成績突出影院的通知》和各地區(qū)的文化產業(yè)指導性文件,旨在鼓勵優(yōu)秀作品制作和傳播,對資本起到導向性作用。
這些文件涉及國家、地方對優(yōu)秀影視作品的資金支持,比如對電影制片企業(yè)銷售電影拷貝(含數字拷貝)、轉讓版權取得的收入、電影發(fā)行企業(yè)取得的電影發(fā)行收入、電影放映企業(yè)在農村的電影放映收入等減免征增值稅。
在國家電影局的官方網頁上,記者查詢到了電影事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如2016年的《我們誕生在中國》《大魚海棠》《七月與安生》等。
尚未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山海經》制片人、劇睦影業(yè)創(chuàng)始人郭長順告訴記者,“寒冬”的到來,恰恰使得一批堅持品質、過去不受“掙快錢”投資人青睞的制片方獲得更多機會。
2015年,郭長順拿著經歷了六七次大范圍改動、數百次修改的《山海經》劇本找人投資時,四處碰壁,很多投資人根本不關心劇本質量,“只能自己往里投錢,賣房、賣車”。他的制片公司,從上海黃浦江邊的核心地段白玉蘭廣場一步步搬到了“朋友家”。
但到了2019年,一些精打細磨的作品開始有投資人過問,他的情況竟然有所好轉,“過去投一部網劇或者網絡大電影,一兩年就出成績,回收成本;現在熱錢少了,(投資人)反而有更多的人關注慢熱的好產品”。
郭長順說,目前絕大部分影視公司都過得不盡如人意,影視公司員工有轉行賣火鍋底料的、做微商的、賣保險的,但那些有好內容、好劇本的影視公司卻能在“寒冷”的大環(huán)境下找到“明燈”。
·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燁捷 見習記者 魏其濛 視頻 周冠伶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