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開偉系中國知名財經作家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2019年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刷新歷史記錄。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末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達16.81萬億,相比2018年全年增加13.71%,相比2009年全年增加12.3%(1月22日央行官網)。
近幾年,為配合今年中央政府經濟增長目標實現,央行實施穩健略顯寬松貨幣政策,先后進行了多次降準降息,釋放了上萬億元市場流動性,為商業銀行增加信貸投放提供了足夠資金保障,也為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發揮了較大作用;同時也引導了社會資金平均利率下降,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減輕企業負擔創造了條件。這是近幾年商業銀行信貸保持強勁增長態勢的真正動力,確實令人欣喜。
但如果對16.81萬億元新增信貸投放結構進行分析,就無法讓人樂觀,甚至不勉讓人對我國經濟運行產生擔憂。因為16.81萬億元新增信貸主要投向了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及批發零售業等四大信貸領域,房地產貸款占了差不多50%。從眼前短期利益看,這種信貸投向結構確實對拉動經濟建設起到了立竿見影之功效,如交通運輸業會對拉動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固定資產投規模穩定增長起到一定作用;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和房地產業貸款增長有助于幫助房地產業去高庫存化、度過產業嚴冬、改善城鎮居民居住條件等起到了關鍵作用;且批發零售業信貸增長,豐富了消費品種、提高了消費品品質、滿足了民眾多種消費需求,對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以及帶動“雙創”等起了一定作用。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且商業銀行信貸投放也的確體現了服從并服務于中央政府經濟穩增長政策要求。但從長遠看,這種信貸結構卻是不合理的,并會帶來不少經濟隱患。
首先,信貸資金過度流向個人按揭貸款和房地產業,對去房地產高庫存化并不是好事。因為,房地產開發商資金鏈一旦解套,又會加劇新一輪買地和開發高潮,使房地產庫存陷入“前清后增”惡性循環怪圈,這對改變我國經濟對房地產業依賴性不利。
其次,信貸資金過度投向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領域,雖然政府有禁令不讓純融資平臺向銀行舉債,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各級銀行因資產配置荒會主動向政府投懷送抱,或迫于政府壓力不得已向政府融資平臺注資,會加劇新一輪政府債務膨脹,增加銀行信貸風險,這種擔心絕非杞人憂天。
再次,信貸資金過度投向批發零售業,雖可帶動以服務業為特征的第三產業發展,但在無形中卻消弱了對以制造業為核心的企業信貸支持,會讓中國制造業資金陷入更大資金瓶頸之中,會使中小民營制造業萎縮和加速衰亡進程,對促進就業、增加稅收帶來諸多障礙。
最后,尤其令人擔憂的是,還有不少信貸源源不斷“輸血”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造船、光伏等產能過剩產業,讓中小微實體企業擁有信貸市場份額更加減少;而且這些企業借新還舊、“以貸還貸”,問題突出,對淘汰僵尸企業和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帶來較大被動。且正是由于產能過剩滋生了對信貸過度需求,同時又由于信貸過度投放,進一步助長了產能過剩,并直接沖擊銀行信貸資產質量,讓銀行陷入了兩難尷尬困局。
顯然,我國銀行業僅保持龐大的信貸增長規模還遠遠不夠,應把重點放在優化信貸結構、以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上,最終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由此,信貸投放除兼顧原有四個領域產業之外,要做適當調整:一要向以制造業為核心的中小微民營企業傾斜,以全面挽救我國民營制造業衰敗命運,并推動“雙創”經濟戰略有效實施;二要向高科技新型產業領域傾斜,以開辟商業銀行新的業務增長點,為轉型奠定基礎;三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農業傾斜,以推動“三農”發展,為經濟增長夯實基礎;四要向文化旅游產業傾斜,帶動文化旅游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為改善民眾生活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