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漢2月2日電 (張穎 徐金波)經過10天時間夜以繼日地奮戰,總建筑面積達3.39萬平方米的武漢火神山醫院2日高標準交付。項目施工方中建三局相關負責人稱,醫院建設從開工到交付成功跨過了七道“坎”。
武漢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揮部1月23日決定,參照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由中建三局牽頭建設位于蔡甸區的火神山醫院。
2月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正式交付人民軍隊醫務工作者。現場公示牌顯示,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用地約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3940平方米,整體按照戰地醫院形式設計,包括:接診區、負壓病房樓、ICU、醫技部、網絡機房、中心供應庫房、垃圾處理暫存間、救護車洗消間等功能,病床總床位1000床。當天,金黃色的“武漢火神山醫院”牌匾已經掛在入口板房墻壁之上,整個醫院建設已經進入尾聲。圖為病房內部設施。 中新社發 王騰 攝中建三局相關負責人2日稱,醫院建設過程中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一是施工條件難。全面施工前,項目地塊東西地面高差近10米,還有建筑物拆除、魚塘回填、清淤等任務,周邊只有一條主干道路通往工地,物資交通進出壓力大。項目部連夜集結了400名施工人員和300臺車輛機械,一夜之間將場地鏟平。
二是人員調集難。項目啟動時,正值武漢“封城”和春節放假,施工高峰每天需要4000多名工人和近千臺各類大型機械設備及運輸車輛,短時間調集數量龐大的工人成為難題。項目部除迅速調集正在武漢加班的1400多名工人,還廣發“英雄帖”,通過勞務分包公司迅速召集工人。
三是物資需求難。火神山醫院建設規模較大,現場物資需求量大,春節期間臨時備貨型號參差不齊。為此,項目部緊急抽調具有豐富醫療建筑經驗的技術骨干,直接派到各參建單位進行協同設計;對進入施工現場的材料深化設計,實現不同廠家的材料有效拼裝。
四是組織協調難。火神山醫院各類專業分包單位上百家,時間緊、任務重,在有限空間內眾多單位如何高效協同作戰是重中之重。中建三局迅速搭建三級指揮作戰系統,使得在7萬平方米的施工現場,近千名管理人員、4200多勞務工人、上千臺設備車輛,實現有條不紊地進行運轉。
五是安全防疫難。近千名管理人員和4200多名工人,是從全國各地匯聚而來,本身就有感染風險,再加上24小時不停歇趕工免疫力下降,防疫難度可想而知。項目部為此在辦公區、工人生活區設置5處固定的紅外線測溫儀,在施工現場設置3處流動測溫點,另加8位管理人員攜帶測溫儀現場巡查,截至目前參建人員沒有一例感染。
六是感染防控難。火神山醫院將集中收治高傳染的患者,項目建設以“潔污分流、醫患分流、人物分流”為原則,采用嚴格的“三區兩通道”設計,醫護人員按“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的工作流程布置工作區域,并設置了多重保護措施,為醫護工作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環境。
七是污染治理難。該院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呼吸系統傳染病醫院,要在短時間內建成,且臨近知音湖邊,環保要求十分苛刻。施工過程中,中建三局鋪設了5萬平米的高性能防滲膜,讓污水和廢棄物無法滲透下去;醫院管網實施全封閉運行,經過兩次氯氣消毒處理,達標后才可排入市政管網,確保不會污染周邊環境和周圍湖泊;每間病房均分別單獨設置不循環的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它們共同構成負壓系統,保持病房空氣新鮮潔凈,排出氣體經消毒后才會排入空氣中;醫院設有垃圾焚燒爐,固體廢物集中焚毀,確保不造成環境污染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