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盤點2019:中國資本市場吸引全球超千億美元“加注”
中新社北京12月29日電 (夏賓)行至年末,審視2019年中國與海外投資者間的國際“賬本”,會發現中國資本市場引來了全球超千億美元資金的“加注”。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副局長陸磊近日在出席中新社舉辦的“國是論壇2019年會”時透露,今年前11個月,境外投資者凈增持境內債券和股票合計超1000億美元。
外資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的增持紀錄正不斷刷新。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的最新數據顯示,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債券面額已連續增長12個月,達18706.04億元人民幣,再創歷史新高。
一項項對外開放措施的有序落地、一次次具有里程碑意義地納入國際主流指數,使得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投資者的距離越來越近,兩者間的通道愈加順暢。
明晟公司(MSCI)在今年對中國A股進行了三次“擴容”,最近一次將所有中國大盤A股在其指數中的納入因子從15%提高至20%,同時將中國中盤A股納入MSCI指數。
銀行工作人員正在清點貨幣。 張云 攝僅第三次“擴容”,摩根大通預計將給A股在短期內帶來420億美元的增量資金。
緊跟步伐的還有富時羅素,其在2019年也兩次將A股在其全球股票指數的納入比例提高。
債券市場方面,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在今年4月迎來了新成員:納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成為繼美元、歐元和日元之后的第四大計價貨幣債券。
彭博有限合伙企業董事長高逸雅稱,全球各大銀行預計,伴隨中國被納入全球主流債券指數,中國將在未來五年吸引7000億至8000億美元的海外資金流入。
匯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對中新社記者說:“伴隨著一系列的開放措施,中國資本市場正逐步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主流。主流指數對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程度的認可,也意味著中國規模巨大的資本市場在國際投資者的資產配置中正日益受到更多關注。”
在滬港通、深港通之外,2019年中國在資本市場的“通”字輩又多了一位:6月17日,滬倫通正式啟動。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滬倫通下首只全球存托憑證(GDR)產品當天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發行規模達16.9億美元(假設超額配售權悉數行使),創下2016年以來最大規模的英國上市項目。
從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在2019年經歷的三個關鍵時間點,可看出中國在資本市場體制機制上主動開放的速度和力度。
1月,外匯局稱,QFII總額度由1500億美元增加至3000億美元;5月,宣布今年已批準的QFII投資額度就已超2018年全年批準總額度;9月,決定取消QFII和RQFII的投資額度限制。
外匯局總經濟師王春英表示,改革政策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投資中國市場,改革后具備相應資格的境外投資者只需進行外匯登記,就可以自主匯入資金,開展符合規定的證券投資,境外投資者參與境內金融市場投資便利化程度大幅度提升,中國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也會更廣泛地被國際市場接受。
對于海外資金而言,中國的“池子”還很大。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指出,截至今年5月末,外資占中國A股市場的比重只有2%,占中國債券市場的比重也只有2.9%,有很大提升的空間。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得益于金融開放的擴大,國際資本對中國市場的配置比重將繼續逐步“補課”,最終與中國經濟的全球地位相匹配,從而釋放存量吸引力。
同時,在中國經濟“增質”時期,“大消費+新經濟”兩條價值主線將持續創造相對確定的結構性機遇,釋放增量吸引力。
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無論是中國股市還是債市,只要堅持深化改革、持續擴大開放的政策方向不變,從中長期看,外資增加流入的大趨勢是不變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