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電 (張蔚然 李京澤)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30日在北京聯合發布《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20》。綠皮書在預測“十四五”時期中國就業形勢時指出,機器人和人工智能(AI)是“自動化”的新階段,更強調人機協作的關系,并非完全“機器換人”,不會對制造業帶來“就業破壞”。
資料圖:小朋友與機器人互動。中新社記者 于海洋 攝當天發布的綠皮書針對“十四五”時期中國就業形勢變化提出十個方面的預判:一是就業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持續并存,就業結構性矛盾將成為主要矛盾;二是勞動力市場供需保持基本平衡,勞動力供給相對短缺持續存在;三是人口素質水平全面提升,勞動力市場和就業結構升級的基礎條件增強;四是勞動生產率出現行業分化,配置效率來源從三大部門之間轉向產業內部升級;五是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全面影響勞動力市場,崗位結構和技能需求發生深刻變化;六是非標準就業成為普遍現象,用工方式和勞資關系出現重大變革;七是就業“服務化”傾向繼續加深,就業創造與生產率提升出現兩難矛盾;八是勞動力市場區域不平衡加劇,局部地區出現就業需求不足;九是人口流動格局進入新階段,就業“本地化”與分化現象并存;十是就業韌性將面臨持久考驗,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劇就業風險。
針對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綠皮書指出,機器人對于普通工作崗位存在替代效應,但并不會帶來突出的“就業破壞”效應。綠皮書課題組研究估算顯示,新技術應用對中國制造業普通勞動力崗位替代率為19.6%,但同時增加了認知和技能水平較高及“人機協作”操作和管理服務的工作崗位需求,由于勞動力成本與新技術采納成本的權衡以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的差異,新技術使中國勞動就業崗位流失的規模最終取決于人工智能引導傳統產業徹底變革的速度和程度。
綠皮書就此認為,機器人和AI是“自動化”的新階段,更強調人機協作的關系,并非完全“機器換人”,新技術使操作技能更易掌握,低技能工人不會被直接淘汰,主要在企業內部完成崗位轉換,不會對制造業帶來“就業破壞”。機器人、AI的使用會增加中國制造業全部勞動者的平均工資收益,人力資本水平高、技能要求高的崗位和職業獲得工資溢價更高,新技術采納帶來的技術溢價增加了不同技能和職業之間工資差距擴大的趨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