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夜以繼日,他們與時間賽跑
1月31日,經濟日報記者來到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工地,采訪中處處感受到一個“快”字。“快點兒再快點兒,讓我們的醫院早日建好,早日收治病人”,這是現場所有建設者的心聲。
要求48小時完工的單體ICU
“你怎么看‘基建狂魔’這個稱呼?”
“當之無愧!”
張國說這話的時候,身后的工地上轟鳴不斷——雷神山醫院的ICU單體鋼結構正在吊裝施工。這個項目將在48小時內完工,沒有意外的話將創造一個新紀錄。
張國是武漢雷神山醫院項目的鋼結構工程負責人,他的底氣來自強大的團隊。他所在的中建三局一公司就是“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創造者。不久前,他們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項目中18天就完成規劃展示館鋼結構工程。
就是這樣一個團隊,遇到雷神山項目也并不輕松。“工期太緊了!”張國說,“這個項目雖結構上簡單,但工期上提出新高度。”1月25日下午,他接到任務來到現場時,這里才剛剛開始安裝管線。“每天走上三四圈,得3萬多步。”張國說,為爭分奪秒趕工期,他們把經驗發揮到了極致。設計施工和資源調配同步進行,同時在施工過程中根據現有資源不斷調整設計以滿足進度要求。
從進場到現在,工人實行兩班倒,張國與管理團隊經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除穿插進行的工序,還有供應商和工人春節放假等問題,好在都扛過來了。如今項目運轉正常,病房區鋼結構工作進度已完成近80%。現在考慮的已經不是按期交工,而是提前完成。“我們正在盡力往前趕,給其他項目留出時間。”張國說。
5G技術讓“云監工”看直播
雷神山項目的又快又好國人盡知:畢竟有6000萬“云監工”!這群天天看工地場景直播的網友,看的不僅是一天一個樣的中國速度,更是與疫情賽跑的希望。經濟日報記者來到直播信號的源頭。爬上大樓的頂層,一個角落里布滿基站天線,各家運營商的設備都在這里,直播信號就是通過這里的攝像頭傳上互聯網。
有5G技術的支撐,才能在這么遠的距離實現高清直播。中國移動江夏分公司經理俞建江說:“剛開始是用5G手機直播,但是得人舉著。后來換了防水的攝像頭,就可以24小時直播了。”
“云監工”們“宅”在家里看直播的背后,是通信行業的快速建設能力。新建的病房和醫護人員宿舍區沒有覆蓋信號,需要鋪光纜、架基站。中通建三局負責接入光纜等基礎工作,現場負責人陳濤告訴我們,1月26日晚上接到通知,27日下午五六點鐘就完成了任務。隨后運營商建基站、開通信號,網友們就可以看直播了!“兩天建了10個站,是從來沒有過的。”俞建江說。
帶著對武漢的感情沖鋒
工地上大部分人都是湖北人,有不少是武漢本地人。采訪中,記者可以感受到大家守護這座城市的質樸感情。
鄭紅升是中建三局一公司鋼結構分公司的商務部科員,他的愛人江麗娟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血液凈化中心的護士,懷有5個月的身孕,1月下旬以來依然堅守崗位。鄭紅升主動報名參加醫院建設,他說:“想為這個城市做點什么。”他給妻子買了半個月的蔬菜水果等,自己進了工地,從此吃住都在工地上。“昨天她跟我說,菜都放壞了。”鄭紅升說,醫院太忙了根本沒時間做飯。雖然他感覺很虧欠,但妻子并沒有怪他,“我們倆現在互相加油打氣”。
向紅軍是湖北恩施人,春節前剛從巴基斯坦參與“一帶一路”項目建設后歸國,他沒有回家鄉過年,選擇留在武漢。經歷過各種困難情況的向紅軍,有著攻堅克難的豐富經驗,對醫院早日建成有著更高的期待。他說,“雖然工期緊,但只要我們的施工人員、管理人員再辛苦一點,把事情干得再快點,就能早日完成任務”。
陳濤所在的團隊90%以上都是武漢人,他的感受更深。“不說太大的愿望,我們都生活在這里,家人也在這里,建好了對家人也是個保障。這兩個醫院建起來后,‘就醫難’都可以解決了。希望它趕緊建好!”采訪結束時陳濤說,“再堅持幾天就過去了,到時候請大家再來武漢,武漢真挺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