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蘋果公司收入超出預期,iPhone強勁需求持續,TWS耳機成為增長有力引擎 來源:中信建投證券研究
重要提示:通過本訂閱號發布的觀點和信息僅供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建投”)客戶中符合《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規定的機構類專業投資者參考。因本訂閱號暫時無法設置訪問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戶中的機構類專業投資者,為控制投資風險,請您請取消關注,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任何信息。對由此給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誠摯歉意,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事件
2020年1月29日,蘋果公司發布2020財年第一季度(截至2019年12月28日三個月,下文簡稱FY20 Q1)財務業績。公司季度收入為91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9%,季度凈利潤222億美元,同比增長11.4%,季度攤薄后每股收益為4.99美金,同比增長19%。
解讀分析
一、iPhone收入超出預期,強勁需求仍將持續,開啟蘋果大年周期,蘋果產業鏈具有較好業績彈性
蘋果公司FY20 Q1營業收入918億美元,同比增長8.9%。其中,iPhone 收入560億美元,同比增長7.6%,高于市場預期,在連續四個季度增速下滑后重回增長;服務收入127億美元,同比增長16.9%;其他收入(可穿戴設備、家居和配件)收入100億美元,同比增長37%;iPad和Mac收入分別60億和72億美金,同比下滑11.2%和3.5%。
本季度蘋果核心業務iPhone收入同比增長7.6%,重回增長軌道。9月20日蘋果發售的iPhone 11系列,在全球尤其是中國區銷售情況表現優異,入門級iPhone 11較上一代價格下調了50美金,取得顯著的銷售效果,為本季度帶來較好的收入表現。
2020年蘋果有望開啟周期性大年,預期在iPhone11系列、iPhone SE2系列和下半年iPhone12系列的強勢提振下,全年出貨有望在2.1-2.2億臺,同比增長10%-15%。蘋果產業鏈將具有較好的業績彈性。
2020年為全球發達大國5G建設元年,蘋果iPhone12全系列支持5G,將推動全球用戶智能手機換機需求,帶來新一輪升級周期。
二、可穿戴收入表現亮眼,TWS耳機成為收入增長有力引擎;服務收入仍保持高增速,生態粘性進一步增強
本季度可穿戴設備、家居和配件收入100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37%。AirPods在本季度收入創下新高,Apple Watch也取得良好表現。10月30日,具備全新降噪功能的AirPods Pro開售,進一步提高銷量及ASP,推動該分部業績持續增長。
服務收入127億美元,同比增長16.9%。2019年蘋果發布Apple News+、Apple Card、Apple Arcade,以及Apple TV+等多項服務,將軟件與服務作為戰略布局重要方向。蘋果公司在全球具有15億活躍存量用戶,2020年受益于硬件增長回暖,以及加大內容投入,蘋果公司的服務收入有望保持增長,并推動蘋果生態粘性進一步增強。
三、投資建議
蘋果將繼續引領2020年硬件創新周期,建議持續關注蘋果產業鏈優質公司的成長機會。
四、風險提示
iPhone 11系列銷量不及預期,服務收入不及預期。
證券研究報告名稱:《蘋果公司2020第一財季業績點評:收入超出預期,iPhone強勁需求持續,TWS耳機成為增長有力引擎》
對外發布時間:2020年1月30日
報告發布機構: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報告分析師:
武超則執業證書編號:S1440513090003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免責聲明:
本訂閱號(微信號: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為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依法設立、獨立運營的唯一官方訂閱號。本訂閱號所載內容僅面向符合《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規定的機構類專業投資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訂閱或接收本訂閱號內容的行為而將訂閱人視為中信建投的客戶。本訂閱號不是中信建投研究報告的發布平臺,所載內容均來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發布的研究報告或對報告進行的跟蹤與解讀,訂閱者若使用所載資料,有可能會因缺乏對完整報告的了解而對其中關鍵假設、評級、目標價等內容產生誤解。提請訂閱者參閱中信建投已發布的完整證券研究報告,仔細閱讀其所附各項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周期,并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中信建投對本訂閱號所載資料的準確性、可靠性、時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本訂閱號中資料、意見等僅代表來源證券研究報告發布當日的判斷,相關研究觀點可依據中信建投后續發布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發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銷售人員、交易人員以及其他專業人士可能會依據不同假設和標準、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頭或書面發表與本訂閱號中資料意見不一致的市場評論和/或觀點。本訂閱號發布的內容并非投資決策服務,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構成對接收本訂閱號內容受眾的任何投資建議。訂閱者應當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做出投資決策并自行承擔投資風險。訂閱者根據本訂閱號內容做出的任何決策與中信建投或相關作者無關。本訂閱號發布的內容僅為中信建投所有。未經中信建投事先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發、翻版、復制、發布或引用本訂閱號發布的全部或部分內容,亦不得從未經中信建投書面授權的任何機構、個人或其運營的媒體平臺接收、翻版、復制或引用本訂閱號發布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