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李壯
我1996年初開始參與證券市場的,在證券公司很熱衷看的報紙雜志中,就有《證券市場周刊》市場刊(《紅周刊》前身)。真正與《紅周刊》結緣是2011年做陽光私募時,我有幸認識了時任《紅周刊》編輯部執行主編林中先生,并開始在《紅周刊》撰文,算起來到現在已有幾十篇文章了。
其中代表性的有2012年12月1日發表的《12月5日見底總攻》,2015年5月起高位首先降杠桿、減倉和做完反彈12月中旬清倉等待最后一跌的全過程中一系列的文章,以及2018年11月北京金融博覽會上以《紅周刊》嘉賓身份做的《大型底部已經確認,積極布局股票和基金正當時》的發言,這些集中展現了了我們對比較擅長的擇時手段和綜合操盤能力的運用,提前準確的告之公眾也受到了一些正面的反映。
2015年股災后,《紅周刊》全面轉向價值投資的推廣和傳播,無論是高端訪談還是投資峰會的舉辦都讓我和我的團隊成員及客戶受益匪淺。祝愿《紅周刊》越辦越好,影響越來越大。也祝愿《紅周刊》的讀者投資順利。
一季度部分科技股機會明確
2019年四季度的行情跟我們上季度預測的一樣,前期市場的主流品種科技股整體經過了較大的調整,直至12月初才重新開始上漲行情。整年的行情猶如N字形,2019年月初到4月8日上證綜指3288點為第一波上升,行情的主流是績優藍籌股,調整到下半年8月6日的上證綜指2733點開始科技股的行情,其實科技股波動比較大,科技股的第一波行情在9月16日已經結束,12月4日開始的是科技股的第二波行情。全年這種N走勢與宏觀經濟還在尋底有關。?
展望2020年第一季度的行情,我們認為雖然去年末開啟的行情還在延續,電子制造和5G華為產業鏈相當一批個股業績增長確定性比較仍比較明確,值得重點參與,同時關注新能源和新材料重點個股的投資機會。一方面注意科技股的高波動性,一定要實時獲利了結,行情在經濟形勢仍未徹底見底的情況下不至于延續整個季度且有春節大節,要特別注意。同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精選個股上,爭取找到更多更好的投資標的,只有把擇時和選股都相應比較好的掌握后,我們的投資才可能取得好的成績。同時隨著300ETF期權等產品的推出,如果去年有交易量的積累的,如果團隊擇時比較突出的,今年類似的基金也可以在此期權領域大展宏圖,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更多地增加收益。
2020年將是慢牛啟動年
展望2020年全年,我們認為這可能是繼去年大勢筑底后行情真正的展開之年,全年的行情演變雖仍不會一帆風順但穩定性會強很多,調整的時間會大大減少,不斷上升會成為主流趨勢。而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只要拿到的是有前景的真科技股,這些股票的上升周期還遠沒有結束。主要原因如下:從大的理財環境上看,由于房住不炒以及信托等其它高穩定獲利理財產品的逐步減少,預期未來兩三年內,以股市二級市場為主的權益類產品基本成為可以靠自身增長即可提供8%~15%年化收益的稀有品種,考慮到經濟有可能在今年第一季度即可能尋底成功,未來有相當一批個股會出現戴維斯雙擊的良好局面,再從外部資金上看,2019年末人民幣存款余額為192萬億元,非保本理財金額超過22萬億元,由于資金的逐利性可以預期相當部分會流入股市,這為股市帶來高度流動性。
2020年初新的《證券法》通過,備案制也即將在今年開始試行,本月初發布的《中國銀保監會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再次明確規定:“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各類健康和保險業務,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這些制度性紅利也是促使“牛市”可能誕生的有力保障。中國股市只要解決了一級市場帶來的高估值后遺癥,只要解決了長期穩定資金的入市問題,以及市場法制保障真正落到實處,出現與經濟增長相匹配的類似美國股市那樣的長期牛市是完全順理成章的。我們認為我們現在已經開始走在了這條大路上!
2020 Happy New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