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黑土二兩油,插根筷子也發(fā)芽。”這曾是人們對廣袤的東北黑土區(qū)的典型印象。可惜的是,由于多年來耕地用養(yǎng)脫節(jié),“捏把泥土冒油花”的黑土地正面臨退化之虞。
如何挽救北大倉,保護黑土地?白山黑水間,眾多科研人員默默付出了艱苦努力。其中,有一支別樣的隊伍——來自長春的科研“娘子軍”。
巾幗不讓農民
凌晨三四點,十月的東北寒氣逼人。長春市郊區(qū)的一棟科研樓下,幾個提著大包小裹的身影向遠處的田間出發(fā),漸漸消失在黑漆漆的天色里。
匆匆趕路的一行人,是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簡稱東北地理所)黑土地有機碳與保護性耕作學科組成員,12人的團隊里有10位女科研工作者,有的已為人母,有的還未到而立之年……她們共同組成了這支放眼同行不多見的“娘子軍”隊伍。
學科組主要研究如何在秸稈還田前提下盡量減少土壤擾動,俗稱“免耕”,是保護性耕作制度的一種。與傳統(tǒng)耕作方法相比,免耕可減少地表徑流和土壤流失,減少風蝕水蝕,提升土壤肥力,有助于“十春九旱”的黑土區(qū)抗旱播種,還能減少因秸稈焚燒引發(fā)的環(huán)境污染,就像給黑土地加蓋一層“保護被”。
除了在實驗室分析樣品,“娘子軍”大部分時間扎根在田間地頭。定位試驗點、野外監(jiān)測、土樣采集……在大田里辛苦多年,農民的地她們會種,播種機也會開。“脫下白大褂,我們和農民沒什么分別?!睂W科組組長梁愛珍研究員告訴半月談記者。
如今,“娘子軍”在吉林省累計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30萬公頃。一條條金黃色的“被子”,暖暖地蓋在了北大倉一眼無際的黑土地上。
女孩子更要堅持
2002年,山西姑娘梁愛珍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東北地理所。在以耕田為業(yè)的父母眼里,她是飛出農村的“鳳凰”,是全村人的驕傲。怎料,女兒最終居然選擇了研究怎么種地?!案改搁_玩笑說,真沒想到女兒吃了回頭草……”梁愛珍說。
進所之后,梁愛珍發(fā)現(xiàn)自己是學科組招進來的唯一女生。后來才知道,導師張曉平研究員聽說自己要帶一名女徒弟時,擔憂得直拍大腿:“野外科研艱苦,女孩子怎么可能堅持得下來?”
為了不讓自己受“特殊照顧”,每次外出測土壤數(shù)據(jù),梁愛珍比男同學還要積極主動。女孩子在田間不方便上廁所,她就一整天不喝水。春耕時,她緊緊跟在播種機后仔細查看種子是否埋進地里。無數(shù)次重復彎腰蹲起,使得她落下了關節(jié)炎,每到八九月就要早早穿上秋褲。
梁愛珍的努力換來了周圍人的刮目相看。導師開始覺得把重點課題交給她更放心。終于,她成為所里第一個完成教育部和加拿大農業(yè)部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博士生。如今,她的辦公室里有各種款式的運動鞋和沖鋒衣,薄的、厚的、加棉的齊備,只為方便隨時出野外。
“姐妹花”的心聲
在“娘子軍”中,張延和高燕是兩個年輕的“90后”。平日里兩人一起做實驗、寫論文,幾乎形影不離,宛如一對“姐妹花”。說起進組以來的甘苦,姐妹倆有說不完的故事。
張延說,頻繁在野外作業(yè),什么極端天氣都遇到過。無論陽光毒辣的高溫三伏天,還是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數(shù)九寒冬,為了保證測量精確度,不變的是人守在儀器旁寸步不離,一站就是兩三個小時。
“冬天,人杵在雪里不一會兒腳就凍麻了,機器也很快凍在地里,至少要兩個人一起拔出來?!睆堁诱f,最冷的時候她試過裹兩件羽絨服,身上貼滿暖寶寶。
盛夏時節(jié),農作物可以長到兩三米高,為了不被積存在葉子上的雨水和露珠淋濕,她們只得穿上雨衣。只是高溫下雨衣既不排熱又不除濕,硬生生把人捂成“落湯雞”。
最讓姑娘們防不勝防的還是鋒利的玉米葉。薄薄的葉片看似溫柔,劃過皮膚有時都沒感覺,但只消一會兒,一道道細長血痕的“紀念章”就印上了她們的身子。
“起初肯定叫苦連天啊,但是看到老師和前輩們都毫無怨言,我們也就慢慢挺住了?!备哐嗾f。在藍天白云下嗅一嗅泥土芳香,看著黑土地帶著活力沉沉入睡,張延和高燕終于明白了,“娘子軍”真正的快樂是什么。(刊于《半月談》201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