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蘇州1月28日電 題:海歸金融碩士的“彈”指如年
作者 鐘升
天色漸暗,蔣曉棟默默整理著忙碌了一年的制棉所。一絲絲棉花如雪花般落下,為新年的制棉所平添了一分靜謐。
彈棉花是一項古老的技藝,在中國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蔣曉棟家從清朝光緒年間就開始以彈棉花為業,至今已傳承130多年。
對于這項“祖傳手藝”,蔣曉棟曾經并不待見。“2003年,母親從電視上看到了黑心棉的新聞,想到家里有手工彈棉這項手藝,就想開個廠自己彈棉花,讓大家有放心的棉被可以蓋。當時,周圍不少人冷嘲熱諷,說母親放著好好的工作不要,去做‘窮人的工作’。”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彈棉花是一項“低賤”的工作,幾個人在昏暗的土房里,彈著一堆滿是污漬的發黑棉花。因此,高中時期,蔣曉棟在學校一直羞于提起母親的工作。
2010年,蔣曉棟赴美國攻讀金融碩士學位。臨行時,母親給他帶了一床自己親手彈的棉被。“在美國時,晚上蓋著被子睡覺,就好像被母親的溫柔包裹著。”畢業后,蔣曉棟回到家鄉在一家光伏企業擔任營銷總監。成家有了孩子后,蔣曉棟“漸漸能理解當年母親選擇繼承祖業彈棉花,其中對孩子、家人的深切關懷”。
憑借精湛的技藝和悠久的傳承,2013年,“手工彈棉技藝”被列入了張家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少人專程上門參觀,蔣曉棟時常來幫助文化水平不高的母親進行講解說明。期間,很多客人夸贊:“這個被子真是舒服,你們為什么不賣往全國呢?”這讓蔣曉棟有了將手工彈制的棉被推廣出去的想法。
蔣曉棟首先做的,是改變大眾對手工彈棉的負面印象。“過去條件不好,棉被經常又厚又重,一蓋就是幾十年。我針對現在空調普及的情況,設計了更加輕薄、舒適的棉被;棉花全部選用上好的新疆棉;面料也重新選過,摸起來觸感和傳統棉被完全不同;制作工藝也訂下規范,讓整個流程有規可循。”經過一番努力,原本粗笨厚重的棉被變得小而美,深受年輕人喜愛。
此外,蔣曉棟還花了半年多時間遍查古籍,整理出一套手工彈棉的完整史料,并開展非遺技藝體驗公益講座、學校講座。
有人稱蔣曉棟為“非遺傳承人”,“其實我是不太會彈棉花的,”在他看來,“如果我自己動手彈棉花,那這項技藝永遠難以發展出去。應當跳出傳承人的思維,利用我金融碩士的知識,進行公司化運作。只要讓老手藝在新時代有了生存的土壤,自然會有人愿意來把它傳承下去。”
如今,蔣曉棟為制棉所建了網店、開了直播賬號,還籌劃著拍攝“手工彈棉技藝非遺技藝”紀錄片。通過為老IP賦予新內涵,在2019年底蘇州市第四屆巾幗創新大賽總決賽中,蔣曉棟母子拿下創業類的大獎。蔣曉棟算了一筆賬,2020年制棉所能達到300到400萬元人民幣的產值。他說:“雖然做這一行賺不了大錢,但我做著很開心,也能把家族的手藝傳承下去,讓大家像我一樣在睡夢中,‘感受母親懷抱的溫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