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武漢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揮部決定全面實行發熱市民分級分類就醫服務,一時間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狙擊戰”的“前線”就從各大發熱患者定點醫院轉移到了武漢各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就像是開展了一場“人民戰爭”,無論是否做好準備,基層的每一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必須參與到這場對抗席卷全城的疫情中來,突然之間他們就需要直面強大的疫情,有限的人力,緊缺的物資和恐慌的情緒,而能夠支撐他們的只有自己的那顆醫者仁心。
“預感到危險,就開始準備醫用物資,但還是不夠”
1月28日,環球時報-環球網赴武漢特派記者前往武漢某社區跟隨社區一線醫務工作者記錄社區的上門排查工作。據這家社區醫院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這個社區經歷過03年武漢的非典“阻擊戰”,一些親歷過的醫務工作者發現情況不對勁,就開始著手準備了。
“據我所了解的情況,很多社區醫院都沒有防護服,社區醫生只能穿個白大褂就上門開展排查工作。我們社區醫院的行動是比較早的,我們感覺到形勢有點危險了,就開始緊急籌措物資。”一位張姓醫生介紹說。
此外,這家社區醫院一直都為應對突發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準備有應急物資。“我們有一部分庫存,我們戴的護目鏡就是我們之前準備的,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準備的醫療物資,現在都已經買不到,但是我們的存量也不是很大。”一位文姓醫生介紹說。
據了解,這家社區醫院在武漢市采取“封城”措施之前,就憑借經驗開始儲備醫療物資,力圖保證一線醫務工作者和病人在接觸過程中的安全。“應該說在這個病在大爆發之前我們醫院對于醫療物資還是有些準備的,但是這次傳染病的防護必須是一個全方位的防護,它需要大量包括空氣消毒燈,84消毒液,醫用防護口罩,醫用帽等等防護物資。醫用帽子我們從昨天才開始補上,在此之前我們只有幾十個醫用帽子,像這種醫用帽子,如果按照標準要求每四個小時就要換一個,我們之前準備的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所以之前只能保證那些和病人密切接觸的重點科室才有帽子戴,現在護目鏡,醫用口罩都不能保證了,這還是在我們做了準備的情況下。”張醫生說。
“我們的行動和病人的需求有差距,我們也很無奈”
“在一周之前我們這個社區還沒有出現確診病例,但是近一周陸陸續續出現了確診病人,我們現在已經沒有一個社區沒有傳染的病人了。”張醫生在介紹每天上午會有大量疑似病人涌進社區醫院打針治療的情況時這樣說。
1月24日,武漢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揮部決定全面實行發熱市民分級分類就醫服務,武漢市各社區負責全面排查社區內的發熱病人,并將病人送至社區醫院對病情進行篩查、分類。對于需要到定點醫院發熱門診救治地病人,社區統一安排車輛將病人送至指定地發熱門診就診,指定發熱門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病人,而對于不需要送到發熱門診就診的病人,由各社區落實病人在家自我隔離,社區負責做好市民居家觀察服務工作。
“這個安排的出發點是很好的,武漢的定點醫院現在已經是超負荷運轉了。所有的醫務人員都處于高負荷運轉,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大的定點醫院也會崩潰的,所以就要開始實行社區分診。”張醫生說。
然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這套“分流”機制的運行速度和病人的需求還是有差距。
據了解,武漢的社區醫院目前可以做的篩查項目十分有限,一些病人觀察到生命體征不穩,加上一些輔助檢測的手段,主要是胸片,血常規,C反應蛋白這一類的檢查,社區醫生發現檢查結果都很異常,跟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癥狀比較相似,他們就會通過武漢市衛健委搭建的一個網絡化平臺上報,通過武漢衛健委協調各個社區街道安排專車,將病人轉送到定點的醫院。
“現在病人出現了病狀他希望馬上就能轉診到定點醫院,有些病人情況確實也比較嚴重了,就像我們社區的一個病人,他到社區醫院三樓去拍片子幾乎都無法下樓了,連路都走不動了,這名病人的子女都在國外,家里就他一個人,類似于這個病人,以及一些肺部明顯病變的病人,我們現在通過正常的轉送渠道,最快也必須到明天了,120的轉診程序,現在也非常慢,現在的120不管是人員還是車輛都嚴重不足,這中間很難做到無縫的連接,還是有延遲的,我們跟病人的期望值還是有一定差距。”張醫生說。
此外,武漢很多的社區醫院都沒有隔離病房,從處置疫情的整個防護要求來講,很多社區醫院都無法達標。“我們沒有辦法再收治病患了,我們的住院部防護標準不達標,我們現在也沒有醫生,我們只能保證一線門診的醫生,即便這樣我們依舊是人員短缺的狀態。” 張醫生說。
據這家社區醫院醫生介紹,現在的社區醫生基本上都是白加黑的工作狀態,不僅白天要診治許多患者,晚上也會接到很多發熱病人的求救,很多醫生一晚上要接很多個電話,晚上已經無法睡覺了。還有一些醫生不僅要在發熱門診上班,上班過程中還要定時外出上門排查病人,這家社區醫院現在能保證所有醫務人員在崗上班,但不能保證完完全全能滿足病人的需求。而據他們了解,醫務人員短缺,是各個社區醫院普遍存在的問題。
“我們現在登記的很多病人病情也不樂觀,超過了我們的處置能力,我們一直在為他們聯系轉診到定點醫院住院,但我們也不能保證他們何時能住進去,這都是很大的問題。”張醫生說。
“我們的一些病人現在到定點醫院去,醫院現在也沒有收治能力,到我們社區醫院,我們這邊檢查又不完善,相關藥物也欠缺,病人心里的落差就會很大,所以很多病人非常不滿意。我們現在也是非常無奈,真的非常無奈。”文醫生稱。
“他們的抵觸,我們理解“
“每天上午十點半,我們接收到上級部門傳達下來的,我們社區新增確診人員的名單,然后社區居委會就會和確診人員的家人先期聯系,溝通好我們上門排查的事情,讓他們有個心理準備。然后我們每天會上門觀察確診病人的家人,也就是確診患者密切接觸者,為他們量體溫,測心率還有血氧飽和度,隨時跟蹤她們的狀態。”文醫生介紹稱。
然而這個“上門服務”的過程并不能被所有小區居民乃至確診患者的家人所理解。
在環球時報-環球網赴武漢特派記者與社區醫生一同上門排查的過程中,一些小區居民看到身著防護服的社區醫生就會下意識的加快腳步躲遠。甚至于確診患者的家人對于社區醫生上門“回訪”這個必要過程都十分抵觸。在對一家確診患者家庭的“回訪”過程中,一個確診患者家中的老人正準備出門買菜,社區醫生對其進行細致地檢測之后耐心地勸導她,作為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這個時候應該在家進行嚴格的自我隔離,如需生活物資請聯系社區工作人員為其提供。這位老人起初對于社區醫生的阻攔十分不悅,但經過社區醫生的宣講,她也意識到此時采取自我隔離地必要性。在對另一個確診患者家庭的“回訪”過程中,一位確診患者家庭成員直接表示,希望社區醫生不要再上門了,他們的關心,只會給自己帶來困擾。
面對社區居民的抵觸情緒,進行“回訪”的社區醫生表示自己完全理解。
“剛開始上門的時候,人們對于醫護人員上門,有一種明顯的抗拒心理,因為這是傳染病,醫生往你家里跑,肯定不是好事,他們會覺隔壁的左鄰右舍看你的眼神都會異樣,他就會有一種心理負擔。”張醫生說。
另一位一同“回訪”的文醫生則再三表示,普通民眾的對于醫生的“躲避”行為,他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普通民眾本身也沒什么防護,他們的這種害怕可以理解,“我們穿著一套防護服在街上走確實還挺嚇人的。”文醫生笑稱。
就在本次采訪過程結束之后,本報記者詢問兩位醫生,現在是特殊時期,許多人對于這次疫情處于非理性的恐慌狀態,出于對二位醫生及其家人的保護,此次采訪是否需要對二位進行匿名處理,二位醫生均表示需要進行匿名,“我們對于這個采訪以及此時從事這樣一項工作并不擔心,只是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我們的同事都付出了很多,我們不想突出自己!”在給環球時報-環球網赴武漢特派記者的回復中,他們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