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后,在小區里隨便走了走。一位大叔迎面走來,雙耳掛著口罩,看到我后立馬戴好,嚴陣以待。因為出門前再三檢查過口罩是否佩戴正確,我倒是不慌不忙地笑了笑,只是不知在口罩的遮掩下,大叔有否看到這個笑容。
路過小區的兒童玩耍區,明明知道不會有什么人,還是下意識望了望,果然是意料之中的冷清。可能是工作時間的原因,亦或是自己性格的原因,平日也和左鄰右里沒什么交集,最多也就是上班的時候正好在電梯口碰到會彼此微笑。
以往春節充滿歡聲笑語的小區兒童樂園,現在空無一人。
現在看著那一扇扇如以往一樣緊閉的大門,我反而多了幾分好奇,這里面的人也和我們一樣,仍身在武漢么?偶爾在客廳聽到走道外的動靜,也會多幾分猜測:他們是剛剛遛完彎還是做完補給呢,抑或,這一瞬即逝的聲音只是自己的錯覺?
網絡上的消息仍然滿天飛,有振奮人心的,比如武漢火神山醫院的建設進度,比如醫療人員和醫療物資的支援進度,比如病毒的研究進展,據說有好幾種藥物都會投入使用。
關于各種醫療系統流出的小道消息也在減少,倒是有個截圖被各個聊天群瘋傳。說,有醫護人員的群都一片淡定,有理科生的群都忙著科普,有文科生的群都忙著各種謠言。啞然失笑的同時不由得感嘆,之前是作為武漢人,現在是作為文科生,又莫名背了一次鍋。但是我想這個段子其實也說明了,不懂才會有謠言。
小區垃圾箱專設了廢棄口罩丟棄點。
糟糕的消息也有,比如日漸增加的確診和死亡人數。對我們而言,這只是一個個數字,而事實上每一個數字后面都是一個家庭或者一個群體的悲傷。這些數字背后有著自己怎么樣的故事,作為一個圍城里的普通人,不是不想知道,而是不敢知道,不忍知道。
還有大量從武漢返鄉的人員信息被泄露的事情,從朋友圈看到,有的在家自覺自動接受隔離的人員甚至開始受到信息騷擾,言辭之惡毒令人側目。想起前一天湖北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春運前后有500萬人流出武漢,這500萬人是否安好呢,身體和心態?
不由得又想起另外兩則溫度完全不同的新聞,一是上海楊浦專門開辟酒店給武漢過去的人居住統一管理,二是日本政府不公布確診者國籍,只寫“居住在武漢市的旅客”,在被記者質問時說:“國籍與疫情二次擴散無關,要尊重患者。”也許未感同身受的我說這些有些矯情,但是,隱私和生命一樣,都應該是被尊重的。
冷風拂過,又不由得咳嗽起來。每年冬天都會犯的老毛病,以前我還跟朋友調笑說,有的東西跟自己久了,會變得親切,即使是咳嗽這種疾病。現在想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不懂事真的無關乎年齡啊。現在最需要的是一杯熱騰騰的姜茶吧。小區門口進來一輛自行車,保安大叔又拿出了體溫計。而我,也打算上樓回家了。
作者: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