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精心籌備的家宴,讓“年”更圓滿
東風思浩蕩,紫氣伴禎祥。在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中,最盛大也最富煙火氣息的莫過于春節。春節期間,家宴是中國人家庭生活的頭等大事,同樣也是傳統文化、優良家風傳承之時。
教育家豐子愷曾言:“教訓子女,宜在幼時。先入為主,終身不移。”家宴是過年闔家歡聚的時刻,激發著人情的味道,當此之際,讓孩子們重溫家庭美好、領教家風家訓、感悟傳統文化,往往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功用。就此意義來說,家宴是一堂家風薪傳、文化承傳兩美并立的“實踐課”。
如何烹好此家宴,上好這堂課?向善向美向上是好家風的內核,凝聚了中華民族千年的傳統美德和現代家庭的價值觀。留得住家風的根,方能守住民族的魂。新春佳節,家中宗親共聚堂屋、圍坐一桌,長輩現身言傳,講述當年的故事,傳習當地的年俗,教導后生待人的至理;躬親身教,勤儉節約,從善如流,傳授他們生活的智慧。一個人,一個家族,一種家風,如是而已。
往深里看、往遠里看,良好的家風如同生命的基因一般,不管家宴如何遠逝,先人音容如何磨滅,置身地域如何流轉,孩子們回首過往,在家族的傳承有序中,家風依然在身上延續、發展,推動他們向善向好。
春節歷久不衰,其形成與延續帶有傳統文化印痕,家宴自然也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鮮活教材。除夕守歲、給長輩拜年,體會祝福文化;包餃子、打糍粑,回味飲食源流……這些趣味盎然的年俗,將傳統文化寓于家宴之中,讓孩子們加強與長輩的情感交流,培養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可謂一舉多得。
在國與家中,孩子們不僅肩負著國家的發展和未來,更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和火種。利用家宴抓好家風和傳統文化沿習,固然能讓他們的“年”過得更圓滿,但這只是一個引子、一個開端,我們要以此為契機,發揮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不同優勢,引導三方“相擁而舞”、相向而行,讓孩子們對優良家風、傳統文化心存敬畏,讓學習溫故持續升溫,成為一種自覺習慣。(作者:孔德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