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地壇醫院專家:輕癥5到7天可自愈,個人防護至關重要
無癥狀帶毒者往往不發病就自我痊愈。
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從1月20日北京首次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以來,6日間(截至26日18時),北京確診數量從2例上升至63例。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中心主任醫師陳志海認為,隨著臨床案例的積累與對新型病毒認識的增加,這一新疾病開始褪去神秘、可怕的面紗,呈現出更多的普遍性。目前的防控“痛點”是斬斷疾病傳播鏈,公眾的自我保護至關重要。
個別無癥狀者往往不發病就自愈
新京報: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出現至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現在對它的認識如何?
陳志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從2019年12月逐漸在武漢發生。早期發現的病人都是肺炎病例,以重癥病人居多,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甚至因此導致了死亡。
隨著更多病例的積累和分析,我們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臨床疾病譜和其他疾病很相似,也是一個連續的譜系。病情從輕到重都有,有無癥狀帶毒者、有輕癥患者、普通典型患者、危重癥患者等。其中,個別為無癥狀帶毒者,部分為輕癥或危重癥,大部分為普通的典型患者。
新京報:他們有哪些區別?
陳志海:無癥狀帶毒者,往往不發病就自我痊愈了;輕癥患者中青少年比較突出,部分成年人包含在內,出現一些咳嗽、低熱、身體不適,經過5-7天自行痊愈;典型的患者,早期3-5天癥狀較輕,慢慢出現行進性加重,逐漸出現肺炎、甚至重癥肺炎,病情有從輕到重的過程,第二周表現最嚴重;危重癥的病例,呼吸加快、呼吸衰竭甚至多臟器損傷,需要生命支持系統,最后可能死亡。
重癥患者多為老人或有基礎性疾病
新京報:外界最初關注到的就是重癥和死亡病例,他們有什么特征?
陳志海:重癥常常有自身的因素?,F在看,死亡最主要因素之一是年齡,死亡者主要集中于七八十歲的老年人;或者患者前期患有慢性病、或免疫系統疾病,本身免疫功能下降,也可能發展為重癥。
臨床上也看見個別重癥年輕人,一般是發病后沒有及時休息,在長途旅行、工作、聚會中消耗了體力,導致自身免疫力下降、病情加重。
新京報:現在逐漸有較輕癥狀的病例出現在公眾視野,還有人分享自己發病后居家隔離的經歷。你覺得這種做法可以提倡嗎?
陳志海:是否居家隔離跟地區疫情趨勢有關系。北京目前疫情正在發展,還可以承受對所有患者采取隔離防控的措施。我個人建議,只要是感染者,哪怕沒有明顯癥狀都應該及時就醫。
因為輕癥患者也有傳染性,對普通市民來說,居家隔離未必非常嚴密,如果感染到家人、親戚,對社會也會產生影響。重癥患者更應該早點去醫院隔離。
當然,如果一個地區疫情進一步發展,病人數量太大,超出了醫療機構的承受范圍,居家隔離也是可以選擇的措施。
通過普遍的防護切斷個別的傳播
新京報:應對疫情目前最大的“痛點”是什么?
陳志海:我認為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流行病學史。呼吸系統感染大部分患者都有癥狀,就醫隔離,但個別輕癥、甚至無癥狀的帶毒者,同樣具備傳播能力。因此,最重要的是通過普遍的防護,來切斷這些個別的傳播。如果每個公眾都保證自己不得病,興許疫情兩周就得到控制了,做好自我防護,是最緊要的。
新京報:同為呼吸道疾病,怎么區分感冒、流感和新型肺炎?
陳志海:感冒的人上呼吸道癥狀很重,其他癥狀較輕,咳嗽、流鼻涕,但有精力從事其他活動,沒有什么危險。流感分甲流和乙流,每年冬春季流行,除了上呼吸道癥狀,也可引起下呼吸道肺炎,感染后出現全身癥狀,比如迅速升溫、頭痛、肌肉酸痛、乏力、體力下降,患者自我感覺較重。對于老年人、孩子、孕婦等高危人群,也可導致嚴重肺炎甚至死亡,全球每年死于流感的人很多。
新型肺炎的特征,就像我剛剛所說的,有幾個不同的程度,當然公眾沒有醫學背景,無法根據幾個癥狀就自我診斷。因此有流行病學史,比方從武漢來,接觸了武漢當地的人,外地來京乘坐公共交通的,或者出現家庭成員患病,只要有呼吸道癥狀,就應及時篩查。
新京報記者 戴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