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業績暴增20倍,小米背后巨人,聞泰科技PE飆至美國同行6倍 來源:富凱財經
富凱摘要:一年多前,聞泰科技拋出了巨額收購安世半導體的重組預案,就了一只超級大牛股。相比聞泰的93倍PE,半導體巨頭恩智浦僅約15倍。
作者|藍月,微信公眾號:富凱財經(ID:fukaicaijing)
4年前宣布借殼中茵股份的聞泰科技最近一年可謂是風光無限:創造了中國最大的半導體收購案、去年業績暴增20倍、股價飆升6倍。如今,公司戴上了消費電子和半導體兩大光環,總市值高達1405億元,成為機構和散戶眼中的“香餑餑”。
業績暴增20倍股價暴漲6倍
近日,聞泰科技發布年報預增公告,公司預計去年實現凈利潤12.5億元-15億元,同比大增1949%-2358%。公司業績實現大幅增長,大超市場預期。
對于業績暴增,聞泰科技解釋稱,受益于公司通訊業務2018年優化了客戶結構,對國內國際一線品牌客戶出貨量實現了強勁增長。公司進行國際化布局,新增了印度、印尼工廠產能,實現了本地化交付。去年11月公司已實現對安世集團的控股權,安世集團納入合并范圍等。
2018年,聞泰科技主動調整客戶結構,增加國內和海外優質客戶,全力拓展三星、LG、小米、OPPO等頭部客戶,強化與龍頭品牌廠商合作。同時,公司積極推進全球化產能布局,新增印度、印尼工廠產能,實現本地化交付,去年12月公司在云南昆明開工建設聞泰5G智能制造產業園,以應對ODM產能嚴重供不應求的局面。
與之對應的,公司去年股價暴漲3.38倍,今年以來又大漲35%。聞泰科技最新股價報125元,總市值達1405億元,位居消費電子板塊第二,市值僅次于立訊精密。
如果從去年1月23日的低點17.71元算起,聞泰科技最近一年漲幅高達6倍,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大牛股。
作為全球手機ODM(原始設計制造商)龍頭,聞泰科技2015年宣布借殼中茵股份。
在借殼上市后兩年,聞泰科技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數據顯示,2016年和2017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34.17億元、169.16億元,同比增長1773.8%和26.1%;實現凈利潤4798萬元和3.29億元,同比增幅為132.8%、586.5%。然而,由于手機產業鏈2018年陷入低谷,公司當年僅實現凈利潤6102萬元,同比大降81.5%。
聞泰科技的董事長和掌舵人張學政也是行業的知名人士。2008年,張學政在嘉興投資7000萬美元建成了聞泰的第一個手機產業化基地,正式開始從“賣主板”轉向“做手機”,并在2013年與小米合作,一步步邁向ODM巔峰。
去年10月10日,《2019年胡潤百富榜》揭曉,張學政以80億元人民幣財富排名502位。此外,他在2019福布斯中國400富豪榜排名第275位,財富值96.2億元人民幣。
巨額收購震驚市場
2018年4月至12月,聞泰科技因重大資產重組而停牌,期間拋出268.54億元的安世半導體天價收購案震驚市場,這也成了公司股價大漲的重要推動器。
2018年10月,公司發布收購預案,宣布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實現對荷蘭芯片制造商安世半導體的收購。高達269億元的收購價格,也使這次交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半導體收購案。在當時,聞泰科技的總市值還不到200億元,可謂是典型的“蛇吞象”之舉。
據披露,安世集團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標準器件供應商,擁有60多年的半導體行業專業經驗,其分立器件、邏輯器件、MOSFET器件的市場占有率均處于全球前三名的位置,是眾多消費電子和汽車電子的上游供應商。
市場對于聞泰科技的收購頗為看好。去年2月1日,公司發布重大資產重組進展公告,全資子公司正式與銀行簽署35億元的并購借款合同。當天,聞泰科技漲停。3月22日,公司連發45份公告,表示收購安世半導體的交易方案最終敲定。受此影響,聞泰科技在其后的9個交易日中收獲4個漲停板。
在聞泰科技收購安世半導體的過程中,由于耗資巨大,還吸引了像格力電器這樣的明星企業參與。格力電器出資30億元參與對安世半導體的收購,收購完成后,格力電器合計持有12.33%的股權,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去年10月底,公司完成資產交割。由此,聞泰科技也實現了從ODM公司到上游半導體器件領域的延伸,進而布局通信、汽車電子、物聯網等高增長領域。
由于看好公司前景,眾多機構參與了公司定增募資。去年12月17日,聞泰科技完成定增募資總額64.96億元,對應定增價高達77.93元/股。此次定增吸引了包括昆明產業發展股權基金、上海混沌、東方資管、工銀瑞信基金等諸多機構參與。
如今,隨著5G換機潮的來臨和半導體行業新一輪周期的啟動,聞泰科技股價暴漲。不過,即使按年報15億元的最高凈利潤來算,公司目前的市盈率(PE)也高達93倍。
如此高的PE,似乎已透支了公司的高增長。相比聞泰,美股半導體公司恩智浦(NXPI)目前市盈率僅約15倍。一旦未來業績不能超預期增長,聞泰科技也將面臨估值回歸的風險。此外,收購安世半導體形成的逾200億元商譽,未來一旦業績不達預期,可能導致計提商譽減值,給公司業績帶來巨大沖擊。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