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格里拉1月25日電 題:藏區(qū)年夜飯桌上的“較量”
作者 繆超
除夕夜,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腹地的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冰天雪地,藏族卓瑪一家人圍繞火塘團聚,享用美食共敘天倫。歡聲笑語下,藏家的年夜飯桌上也在暗自“較量”,好不熱鬧。
主火塘VS次火塘
除夕前,卓瑪一家齊上陣,經(jīng)時數(shù)天大掃除后,家里精美的木雕家具嶄新如初,兩座主次之分的火塘干凈整潔,期待著在除夕夜被點燃。
卓瑪?shù)募沂堑蠎c當?shù)刈顬閭鹘y(tǒng)的藏族民居,以前一樓關牲畜,二樓住人,三樓是曬場和倉庫。主火塘是房屋中心,設立在二樓大客廳右邊角,曾經(jīng)全家人吃、住、休息、娛樂都圍在它旁邊。
“這些年,實現(xiàn)了人畜分離,一二樓住人。”卓瑪告訴記者,不僅如此,她家主房兩側又建起偏房,“主客廳、次客廳、主臥、次臥、客房、佛堂、雜物間……房間多達20間,住不完。”
生活空間擴大后,藏族休息睡覺離開火塘邊。卓瑪家在偏房一樓設置一座體積較小的次火塘,圍著它吃飯、聊天、看電視。
“主火塘在的大客廳面積大,冬天保暖不好,次火塘在的偏房空間小,冬天暖和。”卓瑪說,整個冬季,次火塘成為中心,主火塘備受冷落……
大年三十,卓瑪還是點燃次火塘,一家人圍在它旁共享年夜飯。大年初二,卓瑪將重燃主火塘,熱情隆重地迎接親朋好友。
青稞VS大米
根據(jù)家里老人和青年人的喜好,卓瑪準備了青稞糌粑和大米白飯作為年夜飯的主食。多與少,成為青稞與大米之間較量的關鍵。
今年56歲的卓瑪,回憶起8歲那年的年夜飯記憶猶新。“得了怪病,很難受,不知道奶奶從哪里拿回來一把大米,熬成粥給我喝下。”
“那是我第一次吃到大米,味道有點香甜。”她說,當時大米在迪慶是稀罕之物,“沒多少人吃過,特別稀奇,我心情好起來,病也就好了。”
這些年,隨著迪慶藏族生活變富足、交通運輸條件大幅改善,大米超越青稞,早已成為當?shù)夭刈遄畛3缘闹魇场?/p>
“我們家,早餐吃青稞,中午吃面食,午后喝酥油茶,晚飯吃大米。”卓瑪告訴記者,“年輕人多吃大米,老人還是習慣吃青稞。”
這頓年夜飯上,卓瑪?shù)睦夏赣H依舊愛吃青稞糌粑,其他人都選擇了米白飯。
肉食VS蔬菜
土鍋子“藏式火鍋”是今年卓瑪家年夜飯的主打,她十分注重平衡鍋子里肉食與蔬菜的比例。
“土鍋子用牦牛骨熬湯,以前是放入牦牛肉、藏香豬肉、琵琶肉(用傳統(tǒng)腌制方法制作而成的豬肉)、雞肉,再加上土豆燉煮成一鍋。”卓瑪向記者介紹,幾乎全是肉類,看似實在,但折射出雪域高原單調(diào)的農(nóng)業(yè)特點。
迪慶平均海拔3300米,傳統(tǒng)上屬高原高寒半農(nóng)半牧地區(qū)。早年土地上只能種出青稞、土豆和麻莖。“麻莖牛吃,人也吃。”夏天,卓瑪將麻莖切成絲曬干,冬天當作蔬菜吃。
1990年后,迪慶依靠種植技術,試種青筍、小瓜、蘿卜等蔬菜,蔬菜逐漸出現(xiàn)在藏族的餐桌上。近年來,迪慶又利用立體氣候優(yōu)勢,引進更多蔬菜品種和種植技術,如今當?shù)厥卟似贩N已超過40種。
年夜飯,卓瑪制作的土鍋子里,放上牦牛肉、雞肉、蝦、螃蟹,還放上了青筍、苦菜、豌豆尖、蓮花白、蘿卜、西紅柿。
卓瑪說,“多吃蔬菜少吃肉,符合現(xiàn)代飲食健康理念,這也符合我們宗教提倡的飲食觀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