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運城1月24日電 題:中國北方“地下四合院”的年味兒
作者楊佩佩
談笑聲、嬉鬧聲、油炸聲……春節臨近,在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杜馬鄉東坪頭村,只聞一片歡聲笑語,卻不見人影。循聲而去,地平線以下七米的地窨院內,村民正掛燈籠、貼窗花、寫春聯、炸麻花、蒸花饃……年味十足,熱鬧非凡。
造型各異的花饃擺在土炕上。 羅軍 攝地窨院又稱地坑院,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歷史。平陸縣地處山西省最南端,境內溝壑縱橫,自古就有“平陸不平溝三千”的說法。特殊的地形,加之粘稠的土質,形成地窨院。
穿過十余米長的門洞,便進入院內。掛燈籠、寫春聯、炸麻花,村民們聚在一起,緊張地忙碌著。窯洞內,蒸花饃、貼窗花……如此場景每年春節都會在地窨院中上演。
紅紅的燈籠“鑲嵌”在地窨院里。 羅軍 攝63歲的袁玉綢和幾名老婦人負責炸麻花。先把一個個面團在案板上一揉一搓一甩,再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外酥里嫩、香脆可口的麻花即可出鍋。這些用自家產的面粉和豆油炸出來的麻花是當地過年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滾燙的油鍋象征著來年日子紅紅火火,金黃的麻花寓意著來年日子節節高。
“小時候,每年春節家中都會炸麻花。由于經濟條件不好,炸得并不多,炸好后放在竹籃里掛在高處,到大年初一才會每人分一根。那時就覺得麻花才是人間的美味。”袁玉綢回憶。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饅頭、麻花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而袁玉綢認為,親朋好友聚在地窨院里炸麻花,更有過年的感覺。“以前住地窨院的村民都在地面上蓋起平房。但年長的村民還是喜歡住在地窨院,過年才有年味兒。”
栩栩如生的窗花貼在木制窗戶上。 羅軍 攝“二十八,蒸棗花”,蒸棗花饃是過年較為隆重的儀式之一。每逢過年,平陸縣家家戶戶都要捏棗山、做花饃。栩栩如生的窗花貼在木制窗戶上,造型各異的花饃擺在土炕上,紅紅的燈籠“鑲嵌”在地窨院里,黃土高原上的“地下四合院”一片喜慶祥和。
“見樹不見人,見村不見房。窯洞土中生,院落地下藏。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綠樹簇擁處,農家樂融融。”這一民謠就是對地窨院最真實的寫照。2008年,地窨院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每到春節,地窨院里的民俗文化活動吸引眾多游客前來體驗。東坪頭村副村長袁雨勞介紹,“很多人打電話訂農家飯,想感受在地窨院過年吃飯的氣氛。”打鑼鼓、舞龍、點篝火、打鐵花……獨特的年俗文化吸引眾多攝影愛好者前來拍攝。
村民正在寫春聯。 羅軍 攝攝影愛好者羅軍拍攝地窨院已有4年。“我小時候就住在地窨院,8歲后就再也沒有住過。4年前,我了解到東坪頭村的地窨院保存還比較完整,傳統民俗一直沒有中斷,就決定拍攝地窨院里的春節,重溫小時候的年味兒。”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羅軍的鏡頭了解地窨院,喜歡地窨院,保護地窨院。地窨院的年味兒,也在廣為流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