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年貨”匯文化,惠民樂民迎新春。幾天來,超市里和集市上采購“年貨”的人們絡繹不絕。當然,除采購傳統年貨外,不少人也熱衷于購買“文化年貨”,圖書則成為了首選。書店里的少兒類圖書、中外名著,以及一些涉及養生、年俗、傳統文化的書籍都非常暢銷。各類文創產品,也備受消費者青睞。“文化年貨”走俏,折射消費升級、詮釋文化自信、見證幸福生活、凸顯惠民成效。
“文化年貨”走俏折射消費升級。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年貨”都集中在“吃穿用”上面。而今隨著時代發展,“年貨”的概念也在不斷延伸擴展。春節前夕,各電商平臺上以非遺年畫等為代表的文創產品就呈熱銷之勢。“文化年貨”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在折射消費升級勢頭同時,也讓歷史積淀厚重的春節愈發多姿多彩。
“文化年貨”走俏詮釋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春節前夕,涉及年俗、傳統文化的書籍熱銷也再次詮釋出中華兒女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文化年貨”走俏見證幸福生活。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也是最客觀的見證者。1949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49.7元。經初步核算,2019年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99.0865萬億元,人均GDP首次站上1萬美元的新臺階。“錢袋子”越來越鼓,“保障網”越織越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芝麻開花節節高”。“文化年貨”受到青睞,就是幸福美好生活的生動見證。
“文化年貨”走俏凸顯惠民成效。文化也是民生。近年來,國家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文化供給,越來越多人們在家門口享受到了高品質的文化滋養。比如文化和旅游部開展的“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系列文化活動,就將覆蓋全國142個貧困縣,26個省(區、市)共組織140支非遺小分隊,舉辦約300場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的“文化年貨”,滿足了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追夢新時代,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其在傳承發展中也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歡歡喜喜過大年,多些文化“年貨”也能夠多些年的味道。我們期待,“文化年貨”能夠更加多樣,在讓“年味”更香醇的同時,也讓追夢路上的人們更有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