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提交的京張鐵路遺址公園設計方案被《首都高端智庫報告》采納
懷百年京張夢 展交大設計才
交大學子對京張鐵路遺址公園規劃設計方案進行討論 供圖/丁浩然
今天,萬眾矚目的京張高鐵正式開通運營。百年京張,一頭連著歷史,一頭指向未來。京張高鐵從設計初期到開通,牽動著無數北京交通大學師生的心,無論是設計初期的“入地”方案,還是現在正在進行的鐵路遺址公園設計,交大師生都參與其中,并提出了一個個具有交大特色的“方案”。
提議6公里“入地”建設“清華園隧道”
“行人車輛請注意,火車就要開過來了!”這段用喇叭不斷播放的錄音,是幾代人對五道口的共同記憶。
京張鐵路城區段見證了北京的發展,卻也為城市交通帶來了困擾。包括五道口在內的幾個鐵路平交道口,一條鐵軌阻隔了行人和車輛前進的步伐,從火車進站到火車離站大概需要等待5—10分鐘。
隨著京張鐵路自學院南路南側至北五環約6公里的“入地”,曾經的火車“再也不會開過來了”,被鐵軌所割裂的兩側城市空間,也被重新“縫合”,煥發新活力。
而這一切,源于一位交大老師的建議。
據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王玉鳳回憶說,2012年,京張高鐵開始設計,對北京城區,也就是從清河到西直門路段,鐵路設計部門先后推出了“地面敷設、全線封閉”、“部分下挖、部分高架”等方案。
由于存在影響百姓出行、割裂城市功能以及存在自然災害隱患等嚴重問題,遭到社會各方的強烈反對。作為海淀區人大代表,在交大任教近40年的老教授王玉鳳受眾人之托聯合了多位市、區人大代表,多次聯名上書,呼吁糾正不合理的設計方案。在國務院辦公廳信訪辦、全國人大辦公廳信訪辦、中共中央辦公廳信訪辦等部門門口,也能找到王玉鳳的身影。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玉鳳終于得到了回應。最終的方案變更為:從北五環到學院南路6公里多入地,稱之為“清華園隧道”,現在已經完工,成為京張高鐵一橋、兩隧、三車站,六個重點工程之一。
老線路變遺址公園 交大師生找依據
這6公里路段入地后,地面釋放出來的土地如何利用?社會上也出現了不少聲音:有的認為可以搞經濟開發,有的認為可以修公路,緩解交通壓力。但這都遭到了市、區人大代表的堅決反對。代表們一致認為:應當修成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京張鐵路是在110年前由中國人自己勘測、設計、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不僅在中國鐵路發展史上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而且其中的難度、創新,也被全世界公認。早在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交通大學院士王夢恕就提交了《關于保留百年京張鐵路歷史風貌建設鐵路遺址公園的建議》。
但口說無憑,建鐵路遺址公園需要有依據。于是,北京交通大學專門立項,由建筑藝術系主任馬強帶隊組成項目組,開始了京張鐵路遺址沿線的踏勘。這個項目組由科研院所高級工程師、鐵路博物館館長、鐵路攝影愛好者、交大師生等不同身份的人組成,成員們在對鐵路兩側反復踏勘后,畫出了五個重點區域,最終確定了“一線五珠”的格局。
“ ‘五珠’分別指京張高鐵經過的西直門老火車站、四道口、清華園、五道口、清河這五個區域。”馬強告訴北青報記者,9公里長的京張高鐵就像一條金絲線一樣,把這“五個珠子”串聯起來,形成鐵路特色的核心區域,帶動周邊的城市更新。
“不能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他希望通過對這五個區域的整合及9公里線性帶狀鐵路廊道的打通 、保護及重建,形成“可以與舊時空對話的特色鐵路公園”。經過近3個月的踏勘、設計、制作,最終,在今年年初海淀區人大會開幕的當天,馬強把剛“出爐”的“京張鐵路遺址公園概況設計方案”交到了區人大代表王玉鳳手里。這個方案得到了海淀區領導和北京市規自委領導的高度認同,終于在今年3月,由北京市規自委和海淀區政府正式立項。
“這一條線五個珠子,我們是跟著老師和專家們一起用腳步丈量的。”課題組的研究生席玉茹回憶說,由于缺少京張鐵路遺址的宗地圖,他們只得先將地圖沿線的各個地段放大截圖、拼接在一起,再從書上、網上搜集一些京張鐵路沿線的歷史遺跡,打印出來,拿到現場去踏勘,尋找各個地段可以重現的文化要素。光是城鐵13號線,他們就反復坐了十幾遍,“在城鐵上看周邊的環境,有時候會一晃就過,我們需要反復觀察”。西直門老火車站當時被圍了起來,大家就爬到了旁邊的居民樓頂層,對比著老照片看。“這里之前有什么、后來拆除了什么、現在保留了什么”,每一個點都能給課題組以啟發,為立項提出更多依據。
遺址公園規劃藍圖 交大師生共設計
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建設終于提上日程了!未來,遺址公園將縱貫南北9公里,總面積超過頤和園,直接服務65個社區、10所高校、約50萬居民與師生。聽到這個消息后,交大師生可坐不住了,遺址公園的設計需要加入哪些元素?如何喚起人們對京張鐵路的記憶?交大城市規劃系主任高巍接過了這根“接力棒”,帶領40名同學,在這個暑假“打開了”遺址公園的規劃藍圖。
他們沒有回家,沒有參加國慶群眾游行活動的訓練,而是重走了京張高鐵9公里,冒著酷暑、頂著風雨,對每個路段進行實地調研,再通過大數據分析,對手頭的材料進行加工、再創作,用兩個月的時間繪出了設計圖、制作出了模型。對于他們來說,為遺址公園“出謀劃策”和在“天安門前走過”一樣光榮。
9月,在北京國際設計周海淀分會場,交大學子的設計方案一經提出,就獲得觀眾的陣陣掌聲。交大研一學生康賀陽團隊對京張鐵路西直門地段提出了設計方案,他說:“13號線拆分后,原有的高架線路如果能設計成高線公園,就可以和地面的遺址公園相呼應。”康賀陽設想,依靠現有京張鐵路廢棄鐵軌和博物館,與轉河連接,建設文化遺址公園,同時設置瞭望塔,與13號線高線公園連通,可解決人行交通問題。
同是在交大讀研一的學生王博,則將視野放到了北二環至北五環的更廣闊區域,并首先關注交通問題。“通過前期調研我們發現,多個立交路口嚴重割裂了相鄰街區,沿線的高架地鐵和城市干道也打斷了人們步行的路線。”所以,王博團隊一方面提出在知春路修建高架步行橋,解決南北不連通的交通問題,另一方面希望打通立交路口下的空間,連接南北慢行線路。
交大學子的設計方案引起了廣泛關注,北京綜合交通發展研究院委托高巍團隊開展了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規劃設計策略研究。11月份,他們的提案《統籌京張鐵路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積極營造北京城市新興活力中心》被《首都高端智庫報告》采納,將為未來政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
據了解,目前,北京交通大學也再次立項,組織資深鐵路專家、鐵路文化學者、文物保護專家,做對京張鐵路文化和詹天佑精神的深入挖掘工作,為遺址公園的建設提供更多的“交大方案”。
文/本報記者 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