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48個小時,我們就將迎來庚子鼠年的第一縷陽光。在這之前,父母和家人的一句“你回來啦”,總能拂去一路奔波的辛苦、解鎖你心中的萬千情緒。
對于剛剛體驗了2020年春運的旅客們來說,在守歲的熱炕頭、在闔家團圓的年夜飯上,與“春運”“出行”有關的話題,或許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話題之一。
2020年春運開始半個多月以來,國內民航、鐵路、公路和水路出行經受住了客流量大、天氣復雜和突發疫情的重重考驗。
新年伊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涌現出不少或感人至深、或科技感極強的“出行故事”。讀懂這些故事,就讀懂了人們對于出行的種種心聲;讀懂這些心聲,就有機會解密這一輪人類出行方式進步的路線圖。
在游人如織的八達嶺長城景區深處,位于地下102米的隧道中,每天都會有高鐵呼嘯而過。這些時速最高可達350公里的復興號高鐵,將旅客從北京送到近200公里外的張家口,最快只需要47分鐘。建設這條翻越崇山峻嶺的鐵路僅耗時3年多時間。
2019年12月30日,為了體驗第一班京張高鐵,中國政法大學大一學生孫明譽一大早就起床出發。“我從12月28日第一列京張高鐵開始售票起就一直關注著,終于如愿買到了。”他用手機拍著車窗外的畫面,開始憧憬兩年后和朋友們坐著高鐵去看北京冬奧會的場景。
而在千里之外的川黔線上,一趟“沒有空調、餐車和臥鋪,最低票價才2元”的綠皮慢火車卻有著不同的風景和同樣的溫馨。
通過搭建“鄉情列車”的信息平臺,這趟川黔慢車一面收集沿途各地的趕集日,幫沿線困難群眾銷售農副產品,一面替有購買需求的市民聯系稱心的土特產。
鐵軌上的一快一慢,既彰顯了出行技術的進步,也體現了新春溫暖出行的溫度。
類似的故事還在民航、公路運輸等各個出行領域中上演。
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旅客只需通過人臉識別就可以完成購票、值機、托運、安檢、登機等出行全流程,客艙乘務員也可使用該系統提高工作效率,為旅客提供精準個性化服務。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9年中國經濟數據,“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成為熱議的話題。
越來越富有、越來越自信的中國消費者,不僅渴望更安全、更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務,也需要更富有科技感和品牌價值的汽車來表達自我。
客觀地說,中國汽車市場遭遇寒冬,不少企業正面臨轉型求生的壓力;春節期間出行市場也還有著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但也不得不承認,在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平穩發展的宏偉畫卷中,在每一位普通人的普通日子里,出行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不久前,現代汽車集團(中國)總裁李光國公開表示:“中國自動駕駛汽車會領先于全球市場的發展。”而在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馮思翰看來,中國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定義未來10年的汽車行業。“在數字化和電動化領域,全球的標準和推動力都將來自中國。”
作為“大出行”行業蓬勃發展的見證者、建設者和受益者,當代中國青年的需求和態度不僅十分值得關注,也注定會引發企業和媒體人的新思考。因此,在這里讀懂青年對于出行的心聲,讀出更多“大出行”行業的建設性意見,我們就將抓住新的歷史性機遇。
當然,在推動智慧出行的進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考驗和挑戰。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民航、鐵路、公路出行方均已啟動應急預案。一方面,涉及武漢火車、飛機均可免費退票;另一方面,鐵路部門、民航系統各單位也將在衛生防疫部門指導下,全力做好春運出行領域的疫情防控工作。“提倡創新精神,確保安全至上,強化人本思想”,正成為出行領域各界認同的共識。
為了盡快控制住疫情,為了確保2020年春運平安有序,當萬家燈火亮起時,在各大醫院,在機場、火車站和高速公路上,依然有大批堅守在一線戰斗的人。所以,今年的新春祝福,注定會多一份對這些“最美逆行者”的敬意和感念,也多一份“一路平安”的祝愿。
許亞杰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