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零時刻 “親自”讓年富有層次感
臨近過年,時間就變得慢下來。原本1分鐘“秒接單”的網約車,現在得排大半個小時隊;原本半個小時可以送到的外賣,現在可能要花一個小時;以往“次晨達”的快遞,如今就算超時送到,你最好還是陪一個笑臉;更讓人糟心的是,樓下的點心店、早點鋪,早早地宣告了他們停止營業的時間,有的從“小年”就開始歇業,直到農歷正月初九才重新開張。
過年期間,以往習慣由他人代勞的城市生活,注定啟動清零模式。對于習慣于由城市提供各種便利的年輕人來說,這才有機會看清:離開了他人的服務,自己是多么手足無措。
一段時間以來,視頻博主李子柒大紅大紫。作為以碼字為生的人,看到李子柒視頻的海量傳播數據,難免自慚形穢。其實,視頻提供的就是一種在場感。鄉村文化并不高深莫測,人們好奇的只是那種凡事親力親為的沉浸感。從作物的播種、滋長、收獲,到牲畜的宰殺,鄉村生活沒有那么多的分工,輪到你干的時候你就不得不干。
盡管現在人們早已習慣了高度分工的現代生活,平常衣食住行都有專業服務者替你操心,但到了過年的時候,到了一年一度最神圣的“清零”時刻,你還是不得不回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時代。
最近,杭州一位老人赤腳踩腌菜的視頻在網上引發討論。老人把菜整齊地碼在甕里,然后脫掉鞋子和襪子,光著腳反復踩,還不斷地撒鹽進去。看到這種杭州人過年必備的冬腌菜的傳統工藝,不少網友驚掉了下巴,很多人也許會因此沒了胃口,但也有人想起,小時候家里也是這么做腌菜的。
除卻“不衛生”的爭論,這幅赤腳踩腌菜的畫面,卻是中國人過年的典型景象。在現代眼光中,傳統的過年方式似乎來得粗糙,來得不那么美觀。但是,在某種意義上說,相比李子柒那種精心雕飾、符合現代審美的“鄉村生活”,踩腌菜老人所體現的傳統,更加真實,也更加耐人尋味。
當然,越來越多的過年方式終究可以由別人代勞了。小時候過年回外婆家,外婆總能變戲法一樣做出一大桌子菜,就連蛋湯里的醪糟也是自己做的。而現在,盡管從超市里購買現成的醪糟很方便,而且比記憶中的味道更加甜了,卻少了一種親手制作的誠意與耐心。現在想來,人工制作的食品不那么標準化,甚至品質也并不是每次都相同,但正是那種不可預知的味道,讓過年變得富有層次感。
這些年流行返鄉體寫作,可以預料的是,今年也不會例外,節后照舊會出現一批各種面目的返鄉札記。“返鄉體”的聲浪雖大,但浮光掠影的觀察,難免止步于對鄉村淺顯的解讀。殊不知,你眼中的對鄉村“鞭辟入里”的剖析,很可能只是一次短暫而急性的“文化休克”(由于文化的沖突和不適應而產生的深度焦慮)。
對于我們這代年輕人來說,很多人的鄉村記憶是隔代的。父輩們念茲在茲的那個鄉村,在不少90后眼中只有模糊印象,我們從來沒有掌握農業生產的技能,從來沒有體會過真正的“自給自足”。我的很多曾經戶口簿上標注為“農業戶口”的中學同學,更多的是在城市化的大浪中誕生的“拆二代”。
不管以怎樣的方式進入城市,我們很快融入城市生活,也很容易遺忘那種親力親為的生活方式。
也許父輩們終究無法理解,為什么過年前最后一次家庭大掃除,年輕人會允許鐘點工上門代勞。就像我們無法理解,為什么過年前最后一次理發是如此重要,過年前最后一次買菜是那么有儀式感。無論如何,不妨把過年視為回歸傳統生活的一次契機吧,“親自”過年應該不那么困難。
王鐘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