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月21日電(記者 錢晨菲)凌晨5時,天剛蒙蒙亮,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墻頭鎮鎮級灘長朱靜波已經拿著手電筒出門了。趕在灘涂漲潮前,他要對所轄1500畝灘涂進行巡視,“一般每周至少巡查一遍,一旦發現違規網捕、環境污染等問題就及時報告給相關部門?!?/p>
在位于象山100余公里外的舟山定海,鹽倉街道新螺頭社區的村民應蘇聯也是一位“海岸管家”。“我每天早中晚三趟巡灘,雷打不動。會著重關注排污、違禁網具的使用等情況?!睉K聯說,剛過9時,他已完成了當日早上的巡邏。
浙江某海岸。 浙江省治水辦(河長辦)供圖 攝浙江是中國海岸線最長、海島最多的省份,近年,該省面臨著海洋治理的重大挑戰,海洋污染80%以上為陸源污染,灘涂和海灣成為保護近海生態的第一戰場。
借鑒“河長制”治水的成功經驗,2016年,浙江象山在該省率先推出護海新機制“灘長制”,邁出“治海”第一步;2017年9月,在國家海洋局的支持下,浙江省成為中國首批“灣長制”試點地區之一;2018年,“探索灣(灘)長制”寫入該省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深化“灣(灘)長制”試點再次被納入該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內容……
如今,在浙江總長6400余公里的海岸線上,活躍著2000余名和朱靜波、應蘇聯一樣的灣(灘)長,這支堅守海岸的民間力量正以屬地管理、條塊結合、分片包干等方式守護碧海銀灘。
作為河長制由內陸向沿海的延伸,浙江目前已形成全面覆蓋的灣(灘)長組織體系。而在“灣(灘)長制”推行的過程中,該省沿海各地還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
在溫州市洞頭區,當地建立了區級灣長、街道(鄉鎮)、村級灘長及協管員“3+1”的組織架構,制定“一灣(灘)一策”保護與管理目標方案,率先探索了灣灘管理社會化模式。
而在溫嶺市石塘鎮五岙村,當地使用無人機對海域進行用海用灘情況監測,并通過海洋環境和入海排污口在線監測監控系統,采集灣灘三維實景數據,助力灣(灘)長履行灣灘“管、治、?!甭氊煛?/p>
“目前,溫嶺的經驗已在全省推開,各地借助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手段,構建灣灘日常管理、限時反饋的快速響應機制,實現了灣灘環境管理精細化、監督常態化、處置流程化?!闭憬≈嗡k(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下一步浙江還將利用科技手段,抓好職責監督,完善考核評價,不斷建立健全相關問責、激勵等獎懲制度,促進各級灣(灘)長切實履職盡責,形成分工明確、責任到位、協作有序、運行高效的灣(灘)長長效工作機制,推進灘面環境狀況持續改善、近岸海域水質狀況穩中趨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