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近期基金經理離職的原因,主動離任不再是主流,因業績差而被迫離職的明顯增多。
□ 換帥頻率高既和基金公司內部考核、企業文化、外部競爭壓力等因素有關,又與資產管理行業淡化牌照“門檻”有關。
伴隨著基金發行量增多、銀行理財子公司相繼成立,公募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經理的變動程度也有所加劇。截至12月23日,今年已出現了82次總經理變動,其中涉及41家基金公司。這意味著,占全部130余家基金公司(含券商資管)約30%的公司“掌門人”發生變更。
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12月23日,納入統計的140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有93家出現基金經理離職,累計離職人數達237人,較去年同期的166人多出42%。其中,泰達宏利基金、廣發基金、匯添富基金、鵬華基金、平安基金等10家公募基金公司的平均離職基金經理人數超過5人。弘毅遠方基金、中泰證券資管、國融基金等9家公司基金經理變動率都在100%以上。
對于近期基金經理離職的原因,主動離任不再是主流,因業績差而被迫離職的明顯增多。金牛理財網分析師宮曼琳認為,公募基金經理離職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由于管理的產品業績不好,或者公司內部結構變化,基金經理被迫離職或調整;二是表現突出的基金經理主動離職或被“挖走”,投向規模更大、影響力更大的基金公司或資產管理機構;三是基金經理的個人投資理念與公司或團隊發生沖突,基金經理選擇加盟其他機構。此外,還有在市場“走?!睍r期,基金經理跳槽“奔私”的情況,但這并不是說震蕩市或“熊市”階段基金經理就不會跳槽。今年以來,市場結構化特征突出,行情震蕩也較為明顯,給基金經理們帶來了很大的考核壓力。
在高管方面,截至11月中旬,今年以來已有211起公募高管變更,數量超過2018年全年,創出基金業20余年發展歷史的新高。其中包含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督察長等多個重要崗位的人事變動。上半年共有24家基金公司換帥,包括湘財、新華、中信保成、上投摩根、銀河、工銀瑞信、農銀匯理、華富、先鋒、金鷹、恒越等。
與基金經理離職的原因略有不同,基金公司高管出現變動主要有三類情況:一是資深總經理轉任公司董事長或返回股東方任職;二是優秀的副總經理被內部提拔為總經理;三是基金公司“挖走”業內優秀人才擔任公司總經理。
上海證券基金研究中心負責人劉亦千認為,對公募基金公司高管而言,資管規模較小的基金公司更難體現成果,而且收入相對有限。個人系基金公司如果高管之間的經營理念出現偏差,很可能導致人員流動。加上行業近年來產品競爭加劇,行業集中度也在加速提升,導致中小基金公司和新成立的公司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宮曼琳表示,公募基金行業換帥頻率高,既和基金公司內部考核、企業文化、外部競爭壓力等因素有關,又與整個資產管理行業淡化牌照“門檻”有關。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推進,公募基金規范化經營模式培養出來的部分優秀職業經理人,被其他資管機構相中并被“搶”的現象將不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