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走低促銷少 春節理財買什么?
歲末“攬儲大戰”未現,理財收益率降至4%以下;專家稱,欲獲高收益,可選長期產品或提高風險偏好
2020年春節將至。以過往經驗來看,春節期間市場上流動性往往會趨緊,理財產品收益也不錯。不少人利用年終獎或者其他收入進行理財,銀行理財產品是一個常見的選擇,而銀行往往也會在年末推出一些特色產品或優惠活動,以吸引客戶。
不過,從今年的情況來看,銀行理財收益的“翹尾”現象并不明顯。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19年11月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平均收益率跌破4%,12月份短暫回到4%左右,2020年以來又降至4%以下,基本延續了整體下降的趨勢。不僅如此,從記者走訪北京地區銀行的情況來看,銀行往年常常出現的節前“攬儲大戰”今年也并未出現,各家銀行目前推出的促銷活動較少。
銀行理財收益“翹尾”效應微弱,銀行“攬儲大戰”未現,對于投資者來說,今年的歲末理財應該如何選擇?
行情 1
未見銀行“攬儲大戰”,春節特色產品較少
新京報記者近日走訪了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目前推出春節特色產品的銀行較少。
在北京農商銀行東城支行,大堂內并未擺放明顯的促銷海報,來銀行辦理業務的客戶也不多。該行某客戶經理告訴記者,如果客戶存大額存單,可以送一些生活用品。在理財產品方面,往年該行在春節前會推出一些特定的理財產品,但今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接到此類產品的通知。“一般這類產品的收益率會比平時高一些,但是額度比較少,搶得也會比較快。”
建設銀行環貿支行的客戶經理也表示,目前還沒有接到關于春節特定理財產品的通知。
從優惠活動來看,目前僅有交行推出了“開門紅”活動,農行推出了“全民財富節”活動,不過均為抽獎、領紅包或送禮品類的活動,并未有春節專屬產品或利率方面的優惠。
在記者走訪的多家銀行中,多位客戶經理均提及,很多客戶年末資金回籠,在春節前購買理財的需求有所增加。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變動不大,有部分客戶經理傾向于推薦基金類產品。
從幾家大行目前在售的理財產品來看,一般非結構性產品的收益率基本在4%以下,超過4%的產品很少。以工行為例,1月7日工行手機銀行APP顯示,目前在售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最高的,是一款無固定期限凈值型理財產品,業績比較標準為4.35%,客戶最低持有270天,起購金額為5萬元。封閉類產品中收益率最高的為“工銀理財·恒睿平衡”混合類封閉凈值型理財產品,期限688天,業績比較標準為4.3%,起購金額為1萬元。另外還有一款365天期的封閉類產品業績比較標準為4%,其他產品均在4%以下。
農行在售的理財產品,除結構性產品之外,沒有超過4%的。收益率最高的是一款封閉式凈值型理財產品,業績基準為3.85%,不過該產品僅針對私行客戶。其他普通的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收益率基本在3.2%-3.7%之間,一款270天期的產品業績基準為3.65%,另一款90天期的產品業績基準為3.50%,還有34天期產品業績基準為3.25%。而保本固定收益類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更低,基本在3%以下。例如農行“本豐利”系列產品,181天期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2.9%,90天期預期年化收益率為2.8%,34天期為2.6%。
農行北京潘家園支行某客戶經理對記者直言:“現在利率降得太厲害了!我們一般推薦基金之類的(產品)。”她表示,一般情況下,如果客戶想要收益相對高一點,她會建議客戶購買期限相對長一些的產品,或者直接選擇基金,可能風險稍微高一些,但是收益也更高。
其他大行的情況與工行、農行基本類似。中小型銀行相對來說理財產品收益率稍高于大行。例如,北京銀行手機銀行APP顯示,有5款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超過4%,最高的為4.5%。北京農商銀行在售的封閉式產品中,有13款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在4%以上,最高的為4.15%。
行情 2
理財市場:“翹尾”微弱,收益率跌破4%
從理財市場整體情況來看,2019年末理財產品收益率出現了一定“翹尾”現象,但幅度微弱。根據普益標準數據,2019年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平均收益率在10月26日-11月1日的一周內降至4%以下,為3.97%,并在4%以下保持了5周時間,直至12月初才恢復至4%以上,12月21日-12月27日達到4.02%。不過,進入2020年后平均收益率又小幅降低,2019年12月28日-2020年1月3日為3.98%。
普益標準研究員陳飛旭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年末理財收益率未見明顯上升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資管新規要求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銀行無法像調整預期收益型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那樣調整凈值型產品的收益。其次,資管新規對理財資金的投向和久期進行了嚴格的限制,銀行無法通過期限錯配和非標投資來提升收益。
事實上,理財產品收益率節節走低是理財市場的整體趨勢,已經持續了兩年時間,在臨近2019年底時跌破了4%的水平。根據普益標準數據,2018年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從2月的最高點4.88%一路降至12月的4.36%;進入2019年以來,平均收益率下行趨勢繼續保持,從1月的4.31%降至10月的4.00%,11月跌破“4”達到3.98%,12月小幅回升至4.01%。
從全年來看,2019年,銀行共發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99907款,股份制商業銀行平均收益率最高,達4.37%,國有控股銀行平均收益率最低,為3.94%。整體上,各類銀行平均收益率均較2018年出現下滑。
前述農行客戶經理給新京報記者出示的一張理財產品收益變化示意圖顯示,農行“本豐利”系列產品,在2015年上半年基本能維持在4%以上的收益率,現在基本降到了2%的水平。例如,半年期產品2014年收益率為4.45%,2015年為4.25%,現行為2.9%。
陳飛旭表示,銀行理財收益率持續下滑是資管新規等監管政策和宏觀經濟下行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監管要求下,存續預期收益型產品規模不斷壓降、存量高收益非標資產逐漸到期,新發產品的投資范圍和久期受到嚴格限制,因此銀行產品收益自然呈現下滑趨勢。宏觀經濟方面,國內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在此背景下各類資產收益率不斷下行。
行情 3
11家理財子公司開業,多款1元起投產品面世
在銀行資管業務轉型過程中,銀行理財子公司是一個重要標志。2019年是銀行理財子公司行業的元年,據新京報記者統計,2019年6月至今,已有11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開業。其中六大行理財子公司全部開業,股份行中的光大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城商行中的寧波銀行、杭州銀行,設立的理財子公司也已開業。另外,還有多家銀行公布了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計劃,江蘇銀行理財子公司蘇銀理財于2019年12月獲批籌建,預計2020年開業的理財子公司數量將遠超去年。
開業的理財子公司已經陸續發布新產品。理財子公司產品與銀行理財產品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起購金額的變化。根據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的要求,理財子公司產品不設銷售起點,目前已經有很多“一元起投”的產品面世。例如,工行理財子公司工銀理財在2019年6月開業后,工行手機銀行APP上就設置了“子公司理財”區域。1月14日記者查看發現,工行子公司理財專區有一款529天期限的封閉式產品,起購金額僅1元,業績比較標準為4.15%。另外,中國銀行手機APP上也有“中銀理財”專區,專門發布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其中不少產品為1元起購。
據普益標準數據,2019年工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和農銀理財共計發行196款產品,其中有92款投資起點為1元的產品,接近一半。從收益情況來看,理財子公司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標準為4.41%,高于大行預期收益型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從期限來看,理財子公司產品整體投資期限更長,平均期限達到758天。產品期限主要集中在6個月-2年,該區間內共有產品152款,占所有封閉式產品的九成以上。
從投向分類來看,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以固定收益類和混合類產品為主,其中固收類產品最多,有150款,占比76.53%;其次為混合類產品,有45款,占比22.96%,明顯高于凈值型產品整體的混合類產品發行占比4.27%;權益類產品僅有1款。
除了起購金額的變化之外,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在投資范圍、銷售渠道、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方面均與銀行的理財產品有所不同。有很多理財子公司推出了一些創新產品,例如工銀理財推出“全鑫權益”量化股債輪動策略指數掛鉤型理財產品,資金投向固收、權益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業績比較標準依據工銀量化股債輪動策略指數凈價版收益率和央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組合決定,掛鉤指數、利率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另外,由于理財子公司的公募理財產品可直接投資股票,還有子公司推出了可參與科創板打新或投資領域包含科創板的產品。其他的創新產品包括采取FOF管理模式的產品、采用權益投資定量投資模型的產品等。
理財子公司給理財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投資者也在逐漸適應這一變化。普益標準研究員余新月此前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理財子公司產品銷售渠道、投資范圍拓展,投資門檻下沉,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可通過理財子公司參與更多的市場投資機會。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理財子公司產品作為一種創新,產品全面凈值化意味著投資者要承擔更多的投資風險。余新月表示,投資者投資前要多研究,一是了解自身情況,包括自身財富基本情況、投資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二是要了解產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了解產品投向、投資期限和風險等級是否適合自己的需求,在認真做風險評估后購買匹配的產品。
投資者
老年人偏好選擇大額存單
對于想要在年底進行理財的投資者來說,應該如何選擇?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對記者表示,12月底是銀行理財收益率相對比較高的階段,1月份之后,銀行理財收益率將再次進入下降通道。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要購買到收益率比較高的理財產品,有三種方式:一是購買長期理財產品,收益率要高于中短期理財,而且在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可以鎖定當前相對較高的收益率;二是提高自己的風險偏好,購買更高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三是購買中小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要高于大型銀行理財產品。
結構性理財產品一般收益更高,但具有一定風險。結構性理財產品嵌入金融衍生品,收益率取決于掛鉤資產的表現,包括股票、指數、外匯、商品等。以招行目前在售結構性產品為例,其掛鉤滬深300指數的產品最高潛在年化收益率可達15.30%,掛鉤中證500指數的產品最高潛在年化收益率可達19%,不過達到最高收益率需要掛鉤指數達到特定條件,概率較小。如果掛鉤指數實際表現與設定的看漲或看跌條件相反,則投資者只能拿到較低收益率,前述兩個產品的最低收益率為0.5%、1.5%。
對于風險偏好不高的老年人,大額存單是另一選擇。目前大行的大額存單3年以上期限利率基本可達4%以上,一至兩年期限利率在2%-3%之間,一年及以下期限利率基本在1.5%-2%之間。例如,工行的大額存單,三年期最高利率為4.125%,2年期最高利率為3.15%,1年期最高利率為2.25%。某農商行的客戶經理告訴記者,農商行的客戶老年人居多,風險偏好較低,流動性需求也不高,一般大額存單被認為零風險,除了期限比較久之外,收益率方面與理財產品相差并不是很大,因此有較多老年人會選擇大額存單。
年輕人愛投互聯網理財產品
部分投資者把目光投向了互聯網產品。一名90后投資者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平時會在支付寶上選一些定期理財產品,較為方便,而且起購金額也較低。目前支付寶上定期理財產品均為保險公司發行,不過可選數量較少。記者日前查看僅有6只產品,其中收益率最高的為“國壽安鑫盈”,期限360天,七日年化收益率4.593%,相對高于銀行理財產品,并且起購金額僅1000元。還有一款泰康保險發行的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增長為3.28%,期限僅15天,收益率高于很多銀行的長期限產品。
常見的互聯網“寶寶類”產品收益率也在逐漸走低,支付寶余額寶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從2019年1月3%左右的高點降至年末的2.4%左右,目前微升至2.7%左右;騰訊零錢通類似,目前在2.8%左右。一名投資者表示,把錢放在余額寶里面僅僅是當做流動資金。
銀行目前也有類似的貨幣基金產品,例如農行的“農銀快e寶”、工行的“工銀瑞信添益快線貨幣”、招行的“朝朝盈”等,七日年化收益率與余額寶、零錢通相差無幾。招行升級版的“招財盈”收益率相對較高,1月7日顯示七日年化為3.25%,其實際為貨幣基金組合,對接8只貨幣基金,購買時自動按照排序買入收益率最高的貨基。
劉銀平表示,與互聯網產品相比,銀行理財產品種類比較豐富,從期限來看包括開放式、定期開放式、封閉式,封閉式產品的期限也比較豐富,從3個月到5年都有,但余額寶之類的“寶寶類”產品較為單一。從銀行活期理財與互聯網產品對比來看,銀行活期理財優勢在于收益率更高,目前大多在3%-3.5%之間,且支持工作日大額資金實時贖回。但首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在線下進行風險評估,且大部分產品購買門檻在1萬元以上,因此互聯網“寶寶類”產品在購買更加便捷、門檻更低方面具有優勢。
陳飛旭表示,短期內銀行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在收益方面有一定優勢。但2019年12月27日,銀保監會、央行發布了《關于規范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現金管理類產品整體上與貨幣市場基金等同類產品監管標準保持一致。因此,銀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無法再通過拉長久期和非標投資來提高收益,其收益水平會逐漸與貨基趨同,相對于貨基的優勢也會慢慢消失。
新京報記者 顧志娟 實習生 趙方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