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1月20日電 (記者 鐘旖)記者20日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首次完成對重慶合川釣魚城半島的全覆蓋性考古調查工作,在16.5平方公里范圍內新發現漢代至明清時期遺址115處,包括地下文物點81處、地面文物點34處。
釣魚城位于重慶合川區嘉陵江南岸5公里處,占地2.5平方公里。據史料記載,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兵臨釣魚城。在當地將士頑強抗擊下,蒙古大軍不能越雷池半步。釣魚城保衛戰時長逾36年,寫下了以弱勝強的戰例。
“鑒于釣魚城半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歷史地位,文物考古工作者曾經多次在此開展工作。”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工作人員黃偉介紹,文物考古工作者對釣魚城遺址經歷了十多年的考古發掘,揭露了其依靠“山、水、地、城、軍、民”六位一體的大縱深多重防御體系。
據透露,該研究院在2019年8月中旬至11月底,對合川釣魚城半島進行了首次全面覆蓋性的考古調查工作。調查總面積16.5平方公里,新發現文物點共115處,包括地下古遺址13處、古墓葬68處,地面文物點34處。
黃偉說,考古調查新發現的文物點、種類全、時代跨度大。系統梳理了該區域內文物資源及釣魚城半島乃至合川區各時段的文化序列。經梳理發現,從時代上看,包括漢至六朝時期文物點有14處,唐宋時期文物點有17處,明清時期文物點有80處,近現代時期文物點有4處。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期文物點數量眾多、類型更為齊全,民居、寺廟、墓葬、水井、橋等文物點,勾勒出一副明清時期當地百姓生活的完整圖景,呈現了這一時期釣魚城半島人口稠密、社會繁榮發展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