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將高校清退“超期碩博”跟“從嚴”畫等號
丙奇問教
比起“一次性”集中處理,高校更需要加強的是對學生過程管理。
據報道,近30所高校近日公布了超過1300名碩博研究生的退學名單,其中包括部分知名高校。這被媒體和專家解讀為對研究生“從嚴”要求的信號。
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8年我國在學研究生273.13萬人,其中在學博士生38.95萬人,在學碩士生234.17萬人。以此測算,清退1300名碩博研究生,只占在學研究生的萬分之四。乍看起來,比例不高,但從嚴要求本就是從拿一小撮人開刀開始的。
可如果再具體分析各校清退的原因,實際上很難將“清退”與“從嚴”畫等號。比如,去年底,延邊大學發布公告稱擬清退136名攻讀碩士和博士的學生,引起輿論廣泛關注,而這批碩博被清退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在學校規定的年限內取得學位并畢業。簡單來說,就是嚴重“超期”了。
據公示的信息,擬被清退的學生中年齡最大的已經53歲,未畢業的學生中入學最長的達到了14年,有三人都是在2005年9月1日入學,入學時間至今跨度最短的也達到了8年。而這些嚴重“超期”的碩博,有不少已經和學校“失聯”多年,不來注冊,學校也聯系不上。說白了,就是本人不想讀了。
媒體在報道時,對此也解釋得十分清楚,如有工作人員表示:“有很多學生都是沒有辦理退學手續,就擅自離校。沒有向學校報備,半道兒就不念了,消失了……這其實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我們今年一次性把歷史遺留問題一起處理了,這些問題其實早就該處理了。”
這跟“清退碩博,讓碩博不好混了”其實沒啥關系,而是這些學生根本“就不想混了”,只不過,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到校辦退學手續,學校只有發公告清退。
部分學生被清退,對更多學生不乏啟示:考研、考博要理性選擇——盲目跟風考研,考上后才發現自己并不適合,或沒有動力繼續讀下去,就把學籍掛著,保留在讀研究生身份,這也是耗費社會資源。更關鍵的問題是,高校本不該讓長期不來上課、不注冊的學生一直“失聯”下去。
從學籍管理角度看,采取學分制管理辦法,給予學生8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只要修完規定的課程學分、完成畢業論文,均可獲得學位,是人性化的管理措施。但學生長期“失聯”,學校根本聯系不上,只有選擇“一次性”集中處理,也說明對學生的過程管理不足。
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關鍵就在于加強對學生的過程管理。去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就要求加強培養過程管理和學業考核,確保培養方案的嚴格執行。落實以教學督導為主、研究生評教為輔的研究生課程教學評價監督機制,對研究生教學活動全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監督。
具體而言,就是要落實導師的招生、培養自主權,以此提升導師的教育聲譽和學術聲譽意識,同時強化導師責任,用導師的教育聲譽和學術聲譽來保障并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在導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過程性管理、評價和淘汰,而不是超期之后的集中清退。
高校集中清退“超期碩博”,不能說明現在在“從嚴管理”,只能說之前太“松”了。這值得反思。
□熊丙奇(教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