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毀火箭,馬斯克算了一筆“精明賬”
科技前沿
通過“炸火箭”去檢驗低成本技術的可靠性,證明元器件雖非“頂配”但可確保人員安全——這場煙花秀看似奢侈,實則精明。
1分36秒,燒掉3.4億元,在春節來臨之際,太平洋對岸的“鋼鐵俠”馬斯克率先燃放了一場史上最貴煙花秀。
北京時間1月19日23時30分,搭載“天龍號”宇宙飛船的獵鷹9號火箭,從美國佛羅里達州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96秒后,8臺引擎以超過每小時400英里的速度,為宇宙飛船提供動力,使其脫離了獵鷹9號。獵鷹9號開始墜落,在天空爆炸成一個價值“5000萬美元”的火球,而載著兩個假人的太空艙完美落入大西洋并被回收。
美國載人航天已九年不振
用“自爆”的方式做載人安全試驗,馬斯克再次創造了歷史。而這背后,則是美國失落多年的“載人航天夢”。
說到美國的航天事業,給人印象是厲害,既能將火星車送往火星,先后行駛了十幾年;又能將新視野號探測器送往遙遠的冥王星,實現對太陽系所有行星的調查。但其中不得不說的尷尬,是自2011年航天飛機退役以來,美國人從此失去了依靠本國火箭和飛船把人送入太空的能力,而只能依靠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
雖然不少人認為,將航天員送入太空技術已成熟,且空間站是個典型的國際合作項目,坐他國飛船未嘗不可。但自主掌握載人技術不僅可以擁有選擇合作伙伴的權利,也可在與俄羅斯談判飛船票價過程中有底氣還價,這是美國人很看重的——畢竟一張“船票”8170萬美元也不是小數目。
過去十多年來,美國宇航局退出低軌道商業航天任務,集中精力發展深空探測等長期任務,也因此,早于2014年就已將商業載人航天飛行合同授予了SpaceX和波音公司,原計劃在2017年底實現載人飛行。但誰知,推遲三年直到現在,他們仍需從俄羅斯人手中購買聯盟號飛船的船票。
2019年3月,SpaceX的DM-1載人版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卻被4月20日的一聲巨響直接炸爛。12月,另一家“老國企”波音公司的載人飛船“星際客機”第一次試飛同樣半途而廢。這一連串失利,讓美國把2019年作為商業載人航天元年的夢想又推遲了。
本次,SpaceX發射的火箭上搭載了兩個測試假人,說明該公司可以在火箭爆炸、發射失敗等意外事故情況下,實現航天員安全逃逸。至此,SpaceX實現載人航天的最后環節已打通,下一步將實現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航天員,而這正是美國宇航局心心念念的目標。
SpaceX又一次“網紅直播帶貨”
馬斯克這次火箭試驗,也是提升載人航天技術可靠性的重要嘗試。
有人會疑問,這通過提升元器件的可靠性、增加仿真測試環節就可實現,有必要付出一枚火箭這樣的代價嗎?這恰恰是作為民營公司的SpaceX用互聯網思維做航天的重要路徑。我們看到,在SpaceX的發展過程中,并不都是成功,而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實現產品和技術的迭代與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規律十分相似。
如何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成本,其實是商業企業尤為關注的問題。通過火箭爆炸這樣的極限試驗,去檢驗低成本技術的可靠性,證明各種元器件雖非“完全頂配”,但SpaceX的載人航天發射可以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這就是主動炸毀火箭的目的之一。看似奢侈,實則精明。
不得不說,這是SpaceX的又一次“網紅直播帶貨”。在過去幾年里,馬斯克和他帶領的SpaceX一次次成功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從獵鷹火箭在回收過程中幾次爆炸,到成功實現四手火箭發射六十顆星鏈衛星,原本被認為不可能實現的火箭回收和重復利用技術已基本成熟;從將紅色特斯拉跑車送入環繞太陽的軌道成為人造行星,到提出發射4萬顆衛星提供全球WiFi通信——以前是一顆顆發衛星,現在星鏈計劃是一串串發衛星。
在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花式表演中,哪些是技術試驗、哪些是商業營銷,已傻傻分不清。但不管怎么說,結果就是成功樹立了一個最具開拓精神的企業形象。SpaceX炸火箭,讓我們可以預見,離把一批批游客送入太空已經不遠了。
□鄭永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