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水
人類對氧氣的認識,從航空和潛水開始逐步加深,尤其航空,早期一批熱氣球探險家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示警:人類是氧氣動物,不能離開氧氣,高空必須需要外來氧氣,否則必死無疑!從熱氣球飛行開始人類認識到供氧的重要性,隨著飛機取代熱氣球成為航空活動的主角,供氧防護要求越來越高!
理由是,戰斗機速度和過載不斷提升,從早期200公里每小時提升到2500公里每小時,從3G提升到現在的9G-10G,高G飛行也是人類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才搞清楚的一個活動,總結的規律就是:飛機過載越高,對人腦腦部供血影響越嚴重,生產視覺障礙和意識喪失變成飛行的最大敵人,所以要加強抗荷防護,除此之外而且高速彈射還要求飛行裝備能防碰撞和氣流吹襲,供氧,抗荷,防吹襲這三大要求中,供氧是根本,但是,作為航空技術世界第一強大的美國,卻在供氧系統上吃了大虧,先進的F-22戰斗機墜毀,機毀人亡!
F22戰斗機設計精良,但是百密一疏,還是敗在供氧系統一個微小細節上
2010年11月16日,美國阿拉斯加空軍基地,F-22飛機發生一起機毀人亡事件,導致F-22飛機全面停飛,這次事故很有意思,簡單來說就是飛機故障供氧系統出問題,最終導致飛行員喪失意識。
事后調查表明:這架飛機在15km高空飛行時因主引氣管路熱告警,引發飛機自動關閉主引氣管路,主引氣管路關閉后立即使得飛機環控系統失效(不能從管道中繼續獲取空氣,過濾出來氧氣,供飛行員使用),繼而產生各種關聯失效,一連串的告警下,飛行員手動接通應急氧失敗,最終導致墜機事故發生!
F-22墜毀,拉開了美軍戰機缺氧的序幕,多款軍機都爆出供氧問題
有人說,這是機載供氧系統的問題,這種質疑也不完全有理,機載供氧系統是人類自從發明氣態氧,液態氧之后的第三次重大革命,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機載供氧系統可以無限制供氧,重量小,體積小,可靠性高,從上世紀90年代成為世界戰斗機供氧的主流,中國殲-10戰斗機第一家成為自主機載供氧系統的用戶。
從供氧系統設計來說,設計師已經早早考慮到引氣系統故障,為此他們在彈射座椅上安裝了一個應急供氧系統,在主引氣系統故障,機載分子篩供氧系統停止工作的時候,提供一定的氧氣,使得飛行員可以有足夠的時間駕機俯沖到6公里的安全高度,但是很遺憾,美國人在這個系統設計存在一個重大缺陷:機載供氧系統出問題后,必須飛行員自己手動操作,拉動一條綠環誰知道倒霉的飛行員,一直沒有摸到綠環,最終重度缺氧失控!
殲-20戰斗機在供氧維生系統吸取了F-22戰斗機的經驗,更加安全可靠
F-22戰斗機事故后,經過認真調查,最終美軍花費3000萬美元為F-22飛機增加ABOS系統,也就是具備自動接通功能的備用氧源,該裝置在低座艙壓力(座艙失去增壓能力)或者低供氧壓力條件下自動接通給飛行員供純氧,而中國殲-10A戰斗機早早具備同樣功能!長期部隊使用都沒有因為供氧系統發生惡性事故。
雖然F-22戰斗機出現這種巨大紕漏,但是這款飛機在生命保障系統設計上還是我們殲-20最好的老師,我國殲-20戰斗機也跟隨F-22的步伐前進,吸取了眾多寶貴經驗,包括:應用新材料、新工藝,提高飛行員裝備透氣性,減少熱負荷,使著裝更加輕便;重視飛行員個體差異,開發個性化定制,極大提高了飛行員使用感受。
殲-20性能先進,安全可靠,這其中也有美國F-22戰斗機的功勞
提高保暖性,減少臃腫感,滿足冬季海上和高寒地區任務需求;兼容通風背心,抗浸防寒服具備排氣功能,具有穿出的水密接口; 兼容空中衛生裝置排尿管的穿出;飛行員裝備組合式綜合,具備防激光、主動降噪、通風、抗浸防寒、防溺水、電磁輻射、長航時等防護功能;各裝備模塊化設計,可根據飛行任務適當增減!
每一代革命性裝備都有鮮明的特點,也存在一些不足,就機載供氧系統來說,系統不如老式的氧氣瓶可靠,但是性能上確是氧氣瓶完全無法比擬的,供氧系統出現問題并不可怕,怕犯錯誤怕吃虧的話,人類永遠也無法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