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他比孫宏斌還狠?!
打不了逆風仗,憑什么做生意?
作 者丨顏 宇
2020年剛冒個頭,一場世紀大并購便塵埃落定。
1月13日,世茂集團宣布與福晟集團合作,成立新字頭“世茂福晟”。多家媒體報道中提到,雙方名為合作,事實上卻是以世茂為主導,吞下福晟貨值近4000億的地產項目。而據世茂2019年的半年財報顯示,其總資產4159億,負債3046億。
世茂如此操作,堪稱是一場豪賭。這也例證著,寒冬下的大型房企,正步入新一輪大魚吃大魚的時代。
豪賭是傳統
站在時代浪潮上的地產商,幾乎都是在一場場豪賭中奮勇搏殺而出的幸存者。
2001年,還在為《福布斯》工作的外國人胡潤盯上了中國富豪。他通過上海外灘邊上的售樓熱線,聯系到了當時十里洋場的地產大哥——世茂集團董事長許榮茂。
許榮茂一聽要曝光自己的財富,與其他高調的富豪不同,幾度拒絕,表示不愿刊登自己的名字。最后他別有深意地告訴胡潤:“說實話,我們不希望進榜,但如果要進,請務必排得準一些。”
當年,許榮茂以60億元的資產登上大陸富豪榜的第5位。他主導的濱江花園更是在上海一鳴驚人,以6幢超高層公寓的豪宅模式震驚業內。他拍下的爛尾樓也更名為世茂國際廣場,成為日后上海地標建筑之一。
能有此成就,源于許榮茂早就明白在中國做生意之道。
1995年,祖籍福建,靠香港資本市場賺到上億財富的許榮茂大舉進軍北京房地產。當時海南省樓市泡沫的破滅,已經讓廟堂開始警惕。國務院計劃里提及,將在5年間建成1.5億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許榮茂的動作,堪稱是一場豪賭。
但他的嗅覺異常敏銳,規避了與政策沖突的風險。主導開發的樓盤都是為第一批富起來的中國人準備的高檔小區,包括紫竹花園、華澳中心等,并因此成為赫赫有名的“豪宅之父”,名滿京城。
1998年,中國經濟遇冷。朱镕基放言“兩年內一定要把住宅業促成支柱產業”。住房制度開始改革,福利分房被取消。就在大批房企搶灘京城市場時,許榮茂卻做了個驚人的決定:揮師樓市低迷的上海。
這次豪賭,讓許榮茂有了成為“全國頂尖”的基礎。
當時的上海房地產還處于萌芽階段,市中心都有爛尾樓工程,但許榮茂相信這個曾經的遠東中心會在未來重新璀璨,不僅大手筆投入,還在上海設立了世茂總部。
同時,他還發揮諳熟資本市場的優勢,于2000年8月成功借殼以恒源祥著稱的上海萬象集團(后更名世茂股份),擁有了第一家上市公司。
世茂上市后,許榮茂繼續盯著先富起來的中高端收入人群,以獨創的“濱江系列”高端住宅品牌,快速從上海走向全國,成為當時最具實力的全國性地產商之一,并且于2006年將旗下住宅項目業務重組為世茂房地產到香港上市。
這次上市,也讓許榮茂站上財富排行的新高度,以超過170億身價成為《福布斯》2006中國排名第二的大富豪。排在他前面的是黃光裕,排在他后面的是榮毅仁之子榮智健。
后來相繼坐過首富位置的王健林、許家印、楊國強等地產人,則在當年富豪榜的前50都看不到名字,三人中排名最高的許家印被估身價35億,列第52。不但離許榮茂有幾十條街的距離,也比富力的張力、合生創展的朱孟依差得遠。
從這個意義上說,說世茂這兩年大動作是逆襲的人,那都是典型的“太年輕,不了解歷史。”但也正是從那時開始,世茂的領先優勢一步步消失,并不斷被后來者迎頭追上。
許榮茂是中醫出身,風險意識超強,奉行穩中求進的策略。2008年后,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不斷加強,社會上對房價持續上漲的批評和指責也越來越多,許榮茂應該是將這當成了房地產的重大風險,并因此成了最聽調控政策話的人。
翻看世茂那些年的日程表,可以顯著的看到,在恒大、碧桂園、乃至富力等公司高歌猛進之際,許榮茂卻首先選擇了保守和防風險。
2010年,世茂在中國房企銷售排榜中已滑落到10名之后,銷售額不足300億,而恒大已經沖過了500億的門檻。2016年,世茂的行業排名已在15名之外,年銷售額更停留在不到700億的窘境。
或許是房價一路向天不回頭的強勢,讓許氏父子真正對中國人的房子購買力服了氣,或許是將近10年走下來讓他們對中國房地產有了新的信心支撐,又或許是巨大落差的刺激。當許世壇開始主導世茂時,世茂也借此來了個畫風突變:
從此前偏向保守、謹慎,如今大步走向更有進攻性的攻城略。就像一個停下來休息了的人再出發,要用更快的速度追回被落下的距離。
世茂的發展也因此展現出完全不同的格局,并且結出不一樣的果:2017年,世茂進入千億俱樂部;2018年,世茂以1700多億銷售額追趕到全國房企銷售排行的第11,2019年的最新數據顯示,世茂房地產的銷售額已突破2600億,全國排名也重回前十,列第9位。
從規模數字看,只是用了3年,“小許”就干出了超過“老許”過去數十年的成績。而且,他還在這期間,讓“老許”早年布局的多個項目變成業界經典,使世茂在規模擴張之外,進一步強化了引領行業風騷的開創性和先進性。
其中的代表當屬,2006年就立項、2018年完成竣工的佘山世茂洲際酒店。這個又被稱為深坑酒店的項目,依附深坑崖壁而建,是世界首個建造在廢石坑內的自然生態酒店,被美國國家地理譽為“世界建筑奇跡”,一揭開面紗就成為了網紅,并被《時代周刊》選為了世界100個最佳旅行目的地。
許世壇讓公司快速增長的核心策略和孫宏斌如出一轍:收購、收購、持續的收購。2019年正式出任世茂總裁之后不到3個月,他就動用超過200億,收購了一系列項目。
甚至有人評價,低聲細語的許世壇比大嗓門的孫宏斌還狠!
而這次與福晟集團宣稱的強強聯合,在外界看來,也不過是許世壇換了馬甲的收購而已。通過這次合作,世茂將新增將近4000億的貨值,而且大部分都在當前正炙手可熱的大灣區舊改項目。
這若獲得成功,無疑會進一步提升世茂在行業的站位。和孫宏斌一樣,伴隨收購動作的越來越大,許世壇也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
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撐其財務安全。
世茂為何不差錢?
2018年,許榮茂登上含金量十足的央視春晚。
他向故宮贈予價值高達2000萬美金的《絲路山水地圖》。多篇報道里提到,這幅國寶為“一帶一路”提供難能可貴的參考和借鑒。企業家能以捐贈者的身份登上春晚,明顯得到了足夠的支持。
幾個月后,世茂、中信信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就大灣區進行深度合作。至此,許榮茂為穩定交班鋪好了路。
2019年初,許世壇正式從父輩手中接下了世茂的權杖,成為真正的掌舵者。為了這一天,許世壇從最底層的銷售做起直至集團高層,整整打磨了21年。所以,自他上任后的兇猛并購,顯然是深思熟慮后的結果。
▲左三:許世壇 左四:潘偉明
地產圈又迎來了一位鮮花怒馬的“白衣騎士”。
自3月起,許世壇開始瘋狂清空“購物車”,斥資近200億元,接盤萬通、泰禾、明發等房企近20個項目。這般風卷殘云的大手筆,讓他在地產圈風頭一時無兩,一度蓋過并購之王孫宏斌。
每當媒體問起許世壇并購的心路歷程時,他都會笑著說:合作共贏。
的確,縱觀這些項目,世茂都沒有“野蠻”地全盤接手,而是用最小的代價獲得主導權。其中泰禾的院子系列、粵泰的天鵝灣系列,都是明星產品。
大規模拿地,在政策突變的時代成了一場虛妄的夢。自中央開始定調房住不炒后,從銀行、信托等渠道對房企融資進行監管,曾狂飆猛進的房企為了解決資金問題,紛紛拋售資產。但世茂卻“還有很多項目在談”。
錢從何處來?世茂自有“找錢”神通。
除了40%的銷售回款用于拿地外,世茂還展現了強橫的全球性融資能力。早年,做過股票經紀人的許榮茂熟知金融市場,與國際投行建立了深厚的關系。2006年,世茂地產在港上市前就完成了一次大規模募資。
由摩根士丹利、渣打銀行、建銀資產管理和Draw Bridge基金四家策略股東以每股4.14港元共出資約15億港元購進了世茂房地產12.8%的股權。其中,持股最多的摩根士丹利以2.22億股成為世茂房地產的第二大股東。
上市后,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MSCI)將世茂房地產納入了MSCI全球股票指數及MSCI中國指數成分股,帶領世茂股價大幅上漲。同年年末,世茂房地產又通過摩根士丹利成功向國際投資者發行近6億美元債券。
而讓股價攀升的優質項目,則是世貿從內地平臺騰挪出來的。
2019年,嘗過甜頭的摩根士丹利、渣打銀行再次出手相助,幫助世茂發行了低于內房股平均水平的美元債。規模為10億美元,7年期,利率僅為5.60%。期間認購反應熱烈,總訂單近60億美元。
同樣,世茂在國內的融資也大有斬獲。旗下子公司世茂建設成功發行了132億元公司債券,票面利率4.30%,有效期24個月。信用評級AAA級別,在嚴厲監管的情況下,僅用了兩周時間就獲批發債申請。
一年前,世茂還發行了首單住房租賃ABS(資產證券化),儲架10億元;并且早就玩出了花。全國首單物業費ABS項目、首單購房尾款ABS項目,均由世茂與資本聯合發行。最重要的是融資成本普遍低于6%。
房地產新時代,大房企開始向資金密集型金融財團轉型,中小房企成為被吞噬的對象。湖北的地方開發商向《華夏時報》記者訴過苦:“大型房企背后都有一個銀行作支撐,中小型房企只能靠自有資金做開發。”
光靠自有資金顯然玩不轉現在的地產業,就連世茂也是如此。世茂福晟案里,就引入了東方資產和信達進場。有媒體報道,世茂、東方資產與福晟集團三方的股權比例為4:3:3。
許世壇否認了這個說法,稱金融機構僅在這次合作里提供稅務、融資等支持。
據公開資料顯示,東方資產和信達是中國四大AMC(資產管理公司)之二,在成立之初分別對接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的不良資產。
會融資,能借到更劃算的錢,還只是世茂底氣的一部分。
與孫宏斌一樣,許世壇也正把世茂打造成并購“高周轉”的典型,言簡意駭的說,就是用“并購”從同行那里“批發采購”項目,批發采購到手后,快速出貨零售,快速變現,以此貨如輪轉,確保現金流。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用同行的錢去收購同行的項目,只不過,需要先行墊一筆錢把并購項目盤活。
也正是這些明里暗里的布局,讓世茂在各大開發商陷入泥沼時,能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現。在收購福晟的發布會上,許世壇志滿意得地說道:
我們不會做虧本的生意。
打不了逆風仗,憑什么做生意?這恐怕是深謀遠慮的大佬才敢有的感悟。
寡頭時代?
留給中國地產商們的機會不多了。
福晟集團在最輝煌的時候,貨值一度排到全國第7,被視為地產界的一匹黑馬。其董事長潘偉明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什么小而美,小就沒了。”
他真是一語道破天機,也靠著瘋狂并購戰術成名。
由于是官員出身,潘偉明的組織架構也頗有章法。2015年,他成立十支拿地飛虎隊:除8個區域大隊外,還有機動大隊和支援大隊。他親任飛虎總隊司令員。兩年時間,通過瘋狂舉債,拿下貨值8100億元的土地。
福晟還祭出碧桂園高周轉的打法:3個月開工、6個月銷售、9個月封頂、1年現金流回正。他的玩法與其他巨頭并無區別,但卻是在“房住不炒”的時間節點上抓緊沖刺。最終陷入現金流危機,豪賭失利。
福晟的慘敗,只是緊縮政策下眾多房企的一個縮影。
自2018年起,地產業被視為步入“鍍金”時代,房地產金融化的步子邁得有些大。這源于融資渠道受限,整個行業進入洗牌期,規模化的破產潮出現。
過去18個月里,超過700家房企死掉。許多曾輝煌無比的地產商,通過瘋狂舉債大量拿地的操作,成為他們的致命死穴。大而不強只能被吞并。還在長袖善舞的房企,如今來看,都有四個特點:
擁有全國品牌、精于投融資、善于現金管理、有著自己的金融板塊。
地產業最愛與銀行聯誼,據不完全統計,有16家房企參股了21家銀行。萬科入股徽商銀行,恒大入股盛京銀行,綠地入股錦州銀行和貴陽銀行,世茂也是中信銀行的股東。強強聯合,才是如今的生存法則。
這是一場草莽被收割、寡頭聯合博弈的強者游戲。
在上個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房住不炒再次被重申。正如“并購王”孫宏斌所言,房地產業搶存量而非搏增量的時代已經到來。
萬科高喊著“活下去”,恒大、碧桂園繼續猛沖,融創、世茂把合作共贏掛在嘴邊,左手右手都是做強圖大的狠動作……這些地產狠人的莫等閑和只爭朝夕,既是主動,也更是形勢逼人的結果:
盤子就這么大了,你多吃一口,我就少了一口。
但當下的經濟大環境,未來的房地產市場,相比過去而言,其中的不確定性風險并沒有減少。
這樣的大環境下,曾經因為保守而錯失良機的世茂,是否又會因為太過激進而犯新的錯誤?
縱然是財技高超,底蘊深厚,這對許世壇來說,依然是個相當考驗運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