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梧州1月21日電 題:返鄉摩托大軍十二年變遷:“鐵騎”變香車 雙程變單程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開了十幾年摩托車回家實在太辛苦了,我今年交幾萬元(人民幣,下同)首付分期付款買了輛小車開回家,現在還在路上。”家住廣西藤縣大黎鎮祥江村的吳能柱1月18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1月18日,廣西梧州市東出口春運服務站,摩托車友在站內休息。當日,梧州迎來“摩托大軍”返鄉高峰,過境梧州的返鄉摩托車約3000輛左右。中新社記者 陳冠言 攝2018年2月8日,記者在廣西梧州市東出口春運服務站采訪吳能柱,他當時駕駛摩托車搭乘妻兒一起從廣東江門返鄉。為和耄耋之年的父親吃一頓團圓飯,每年春節前吳能柱都會冒著嚴寒駕駛“鐵騎”長途奔波返鄉。
江門與藤縣相距500多公里,駕駛摩托車要走13個小時。“前兩年回家,由于帶著孩子,怕早上風寒,從江門出發比較晚,到達廣西梧州市東出口春運服務站已經是傍晚時分,從服務站回到祥江村,還需要近5個小時,晚上開車太冷,小孩受不了,我們一家三口只好留宿梧州,第二天才能啟程回家。”吳能柱說。
2018年2月9日記者曾跟隨吳能柱一家三口返家。一路上,為了保護妻兒的安全,吳能柱小心翼翼地騎行。“騎摩托車回家挺危險的。”吳能柱說,路上車流滾滾,南方的冬天濕冷,駕駛摩托車長途跋涉手腳很容易麻木,安全隱患很大。
吳能柱所在的村莊只有10戶人家,村民大多居住著泥瓦房。當時只有吳能柱一家起有樓房。在外打工十幾年,吳能柱憑借自身的努力脫了貧。生活改善的吳能柱,今年花8萬元支付首付款,買了一輛本田車,結束了十幾年駕駛“鐵騎”返鄉史。
與吳能柱相比,家住廣西桂平市南木鎮的郭萬覺結束駕駛摩托車返鄉歷史的時間要早一些。他在廣東中山市開了一家電子零配件小廠,他返鄉的交通工具由“鐵騎”變香車已經十多年。“現在我們村很多在廣東務工的青年都買了車,不買車的也會搭乘同伴的順風車返鄉。”郭萬覺說。
交警部門透露,梧州東出口作為從珠三角返鄉過節摩托車的必經之地,往年春運最高峰時一天過境摩托車達3萬輛,由于南廣高鐵開通、部分務工人員買了小轎車等原因,摩托車數量逐年減少。中新社記者 陳冠言 攝廣西梧州東出口春運服務站2008年設立。梧州市交警支隊車管所教導員鄒丹已在那服務九年。她表示,自“珠三角”過境梧州返鄉的摩托車大軍最高峰出現在2013年,共25萬輛。南廣高鐵開通后,鐵騎大軍逐年減少。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這幾年在珠三角務工的廣西青年很多人買了轎車,返鄉大軍中‘鐵騎’變成了香車,摩托大軍數量越來越少。”鄒丹說,估計幾年后“摩托大軍”這一特殊遷徙現象將走進歷史。廣西交警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1月10日至20日,自“珠三角”過境梧州東出口返鄉的摩托車共計17000多輛,比2019年約減少1萬輛。
鄒丹表示,摩托大軍數量銳減的另一個原因,還與廣西當地用工需求量劇增有關。在梧州東出口春運服務站,梧州市人社局組織了193家當地企業在現場招工,總用工量達7000多人。不少返鄉摩托大軍表示有意愿留在梧州工作,家住梧州市蒼梧縣的何宏桂就是其中之一。何宏桂表示,如果在梧州打工,每月能有四千元左右的工資,他也不想讓兩個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