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1月16日電 (記者 馮志軍)過去一年,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甘肅延續著“降水偏多”的趨勢,不僅全省降水量較常年偏多逾兩成,中國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河西走廊降水量更是58年來最多。持續偏多降水的背后,是退化生態加速恢復之喜與大量石窟文物保護之憂。
據蘭州區域氣候中心最新統計顯示,2019年甘肅全省降水量491.1毫米,較常年偏多22.4%,河西走廊地區降水量245.4毫米,偏多55%,為1961年以來最多。
近年來,隨著“天公作美”的降水頻繁造訪,加之一系列生態環境治理措施密集實施,甘肅各地生態環境加速恢復,曾經裸露多年的一些荒山林草漸茂,一些“銷聲匿跡”多年的珍稀野生動物重回視野。
以素有“中國旱極”之稱的敦煌為例,這座過去多年身陷“生態困境”的戈壁城市近年降水持續偏多,2019年的降水量達到有氣象記錄以來次多。于是出現了鳴沙山麓發新芽、野生動物頻搶鏡等當地民眾多年鮮見的“滿目生機”。
敦煌市氣象局預報員張亞男向中新社記者分析稱,從2000年至2019年敦煌各月降水量統計可以看出,6月至7月強降水次數較多,且2010年之后強降水次數明顯增多。
降水增多,對絲綢之路石窟走廊的保護提出了新挑戰。貫穿甘肅全境的絲綢之路沿線有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等眾多石窟,存留了精美罕見的壁畫、雕塑等。
2019年夏天,敦煌遭“一天集中下完往常一年降水量”的暴雨天氣過程,敦煌莫高窟持續降雨引發洪水沖斷了唯一通往莫高窟的道路,雖未對文物安全造成影響,但出現崖頂落石、窟檐漏雨。2018年炳靈寺石窟遭多次強降雨造成多處窟區進水,遺產環境、文物本體、基礎設施等受到不同程度損毀。
據氣象部門研究資料顯示,西北干旱缺水的基本情況沒有變,但氣候有逐步由暖干向暖濕轉變的趨勢。而未來西北地區水資源預計仍將保持增加態勢。
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郭青林16日向中新社記者表示,西北地區干旱的氣候是絲綢之路沿線眾多石窟保存較好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降水對石窟的影響還需進一步觀測,但降雨增加對石窟保護沒有好處。近年相關預防性措施提高了文保部門對災害的防御能力,但未來還需進一步提高防范能力。
漸豐的降水不僅考驗野外文物的保護能力,偏多出現的強降水過程還時常引發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這亦對農業、交通以及人體健康等造成威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