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來,她放棄多次調崗機會,堅守在精神心理病患護理一線,從桃李年華堅持到不惑之年。
23年來,看著一個又一個患者回歸家庭、重返戰位,她說:“其實堅守也是一種成就。”
她就是剛被沈陽聯勤保障中心第967醫院評選表彰為“心靈天使”臨床心理四科護士長李麗。
采訪李麗的時候,正趕上她參加醫院組織的3000米軍事體能考核。400米的環形跑道上,李麗沖鋒在前,把許多年輕女戰士都甩在身后。最終,李麗以15分15秒奪得同年齡段組第一名、全院女軍人第二名。
記者問她怎么跑這么快?她說,跑慢了追不上病號。
一個月前的一天下午,李麗組織科室患者在籃球場進行康復訓練。聽到有人喊抓病號時,她條件反射地沖出去將病號堵住。她說23年來,這樣的追逐發生過很多次。
其實,在一次翻院墻追病號時,李麗左膝半月板受過傷。然而,為了保持追逐速度,她幾乎每天堅持跑三四公里。十幾年堅持下來,科室沒有發生一起患者脫逃事件。
讓李麗更有成就感的是,她堅持的創新精神心理疾病康復療法,讓一個又一個患者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李麗在護理實踐中發現,一些心理精神患者治愈出院后,生活工作技能退化,她便嘗試著讓患者在治療期間力所能及地參加勞動、工作以及娛樂活動。
在渤海灣畔那座神秘的精神心理病院區里,有一片不大的田園。每到播種收獲的季節,李麗總會組織患者侍弄園子,讓他們在恢復勞動技能的同時也享受到勞動成果。
李麗會帶著患者到病房后的一塊菜地除草、松土、澆水、間苗,面對溫馨的田園風光,他們很快就融入其中。經過長時間的農藝療法,這些患者逐漸振作起來。
這些年,在李麗細致入微的關懷下,振作起來的患者還有很多。
何云是老革命后代,七八歲目睹媽媽遭迫害的情景后,總感覺自己也會受到迫害,最終,他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2008年,50多歲的何云再次入院到李麗工作的臨床心理四科。
何云是科里年齡最大的患者,體質較弱,一輩子沒結婚,平時全靠80多歲的母親照顧。住院后,何云經常自言自語,有時還打人。李麗對他格外關心,園子里玉米熟了挑嫩的給他吃,定期幫他換洗衣服、晾曬被褥,鼓勵他參加康復訓練,監督他按時服藥。
經過4年多的住院治療,2012年,何云出院回家靠藥物維持病情。何云家離醫院有幾百公里,母親不方便陪他來醫院開藥,李麗除定期打電話詢問病情外,還自費幫他寄藥,至今7年如一日。
每次打電話詢問病情,何云和母親對她都發自內心地感激。這讓李麗覺得,這種堅守是值得的。
7月中旬,患者小楊的父親遭遇車禍,做完開顱手術后一直昏迷。李麗得知情況后,主動去當地醫院看望小楊的父親,并給了小楊母親200元。為了避免小楊受到刺激,李麗叮囑科室醫護人員不要讓小楊知道父親的事,并在朋友圈轉發了小楊母親發起的水滴籌。李麗的家人和朋友紛紛為小楊家獻愛心,就連上高中的女兒都捐出了自己攢的零花錢。
女兒的支持,讓她特別欣慰。李麗說,女兒從小學到初中,從來不說媽媽是護理精神心理患者的護士,也對媽媽幾次放棄調換工作的機會不理解,沒想到自己的堅守終于贏得了女兒的支持。
在精神心理護理一線堅守的23年里,有近萬名精神疾病患者在李麗的呵護下病情得到好轉。這些年,李麗獲得無數榮譽,今年8月中下旬,她又被改革重組后的聯勤保障部隊第967醫院評為首批“十大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