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復習周,記者走訪杭城十所中小學心理咨詢室發現——
親子關系超過學業壓力成為杭城學生最大煩惱
期末復習周,相信很多家庭最近都陷入焦慮中,其實孩子們比家長更緊張。本周,記者采訪了杭州主城區的十所中小學,走進了學校的心理輔導室,和老師們聊了聊發現,心理輔導室已經成為學校里最受歡迎的地方之一,孩子們肚子里藏了不少心里話。
據中科院心理所等單位聯合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指出,3000萬兒童和青少年遭受抑郁、焦慮、強迫、厭學、網絡成癮等心理問題困擾。
一個小茶幾,幾張小沙發,四周被溫柔的墻面包裹,關上門,這樣溫暖而安全的小屋,是大多數學校心理輔導室的格局。現在的學生面對心理咨詢的態度更開放,觀念也更科學,很多輔導室一到中午都是滿的,“我們這一年接待了三百多人次學生咨詢,平均工作日每天要接待3個娃左右。”一位初中心理輔導老師說。
記者調查發現,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學業壓力,名列“成長煩惱”前三甲。其中最讓孩子們發愁的,是親子關系問題。下面這些故事,也許值得我們這些家長深思(因受訪者要求,文內我們采用了化名)。
“冷暴力”父母
只談學習,不談感情
杭州上城區教育學院心理研究員沈曉琴老師從事青少年心理輔導工作多年,很多人往往覺得離異家庭、離異再組合家庭、二胎家庭等容易產生親子沖突,但有一種家庭很容易被忽視,看上去很暖,一切圍著孩子轉,實則“很冷”,父母“只談學習,不談感情”,父母對孩子的關心、照顧,目的性很強,很大程度上基于孩子能不能好好讀書,獲得父母心目中的成功。
初三女生程程,學習成績拔尖,在繪畫上也很出色。程程想考美術班,這對爸媽來說,無疑晴天霹靂。他們早早給女兒規劃好了求學路線——先考上“前三所”,大學選個金融相關專業,以后從事金融行業,憑女兒之前十多年來一貫的優異表現,這條路是理所當然的。
父母苦口婆心地勸說無效,就嚴厲地下命令,但女兒軟硬不吃,雙方都不肯讓步,劍拔弩張。
突然有一天,程程就不去上學了。女孩媽媽找到沈老師時,神情憔悴,頭發一把把地掉,已被診斷為中度抑郁。“孩子太不懂事了,喜歡畫畫可以當業余愛好啊,為什么非要和我們對著干?”因為平時主要是她在管娃,爸爸覺得女兒會這樣是因為她沒做好教育工作。
沈老師仔細了解后發現,程程的父母對于女兒的關注,絕大部分是在學習上,而情感交流非常少,“孩子想要成長,有強烈的自我選擇愿望,但家長總說,你應該聽我們的,孩子就用不去上學來對抗,這其實是孩子情緒的一種表達。”
沈老師與女孩父母進行幾次溝通后,夫妻倆終于決定改變態度,把未來的選擇權交給女兒。當他們和女孩表明態度,誠懇地為自己的強勢和控制道歉后,女孩馬上主動去上學了,后來在談到未來時,也愿意和父母一起聊一聊,甚至不再執著一定要考美術班了。
直升機父母
時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
王琳是一所小學的心理輔導老師,她說,有一類孩子特別需要老師們的關注,他們在學校看上去很開朗陽光,一切很正常,但其實內心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一位女生成績名列前茅,但從五年級開始,會間歇性地不來上學。孩子給出各種理由,作業沒做完、身體不舒服……不管媽媽怎么勸說,就是不去。
為什么突然變成這樣?王琳和孩子好好地聊了會兒,原來孩子的媽媽是“直升機父母”,而孩子一直在反抗媽媽,“媽媽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總說,你要聽我的,你可以更好。”孩子一直在嘗試生活中所有反抗媽媽的方式,后來發現,“不去上學”是最能激怒媽媽的,而且可以讓媽媽無計可施,很挫敗。孩子經常和媽媽起沖突后,突然不來學校,過幾天,又好了,回到學校看不出異常。
“我和孩子媽媽多次溝通,但媽媽很難改變。”到了六年級,孩子又開始沉迷游戲。“你不給我玩游戲,那我就不去你報的培訓班。其實,不來上學、玩游戲都是表面的,根源在于孩子要反抗媽媽。”王琳說,孩子存在行為習慣不良的問題,如果給她寬松的環境,孩子可以把事情做好,她內心也想改變,但每次一看到媽媽的態度,就故意不做。在父母的“高壓”之下,孩子往往要么激烈對抗,要么自暴自棄,要么特別“聽話”,這樣持續下去,孩子長大后的問題會更大更多。
打擊型父母
不給情緒波動的孩子安慰
在初中的心理輔導老師林玲看來,很多孩子愿意來心理輔導室吐露心聲,是覺得在房間里很放松,老師可信任,可以理解他們,“聆聽孩子的困惑,理解他們的感受,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支持的,有時候自己會嘗試走出困境。”
一次考試之后,初一女孩小董哭著找到林玲,“同學不喜歡和我玩,我很喜歡的一位老師批評了我。回到家跟爸媽吐槽,他們非但不安慰,還打擊我。好絕望啊,我成績不好了,大家都不喜歡我了。”小董小學時成績很好,但到了初中,因為班里優秀的孩子多,她的成績不知不覺滑到了中下。
林玲讓她盡情抒發,說完了,小董覺得心里舒服多了。進行第二次心理輔導的時候,林玲發現,女孩的臉上多了神采,“前些天是我生日,班主任老師送了我一個小禮物,雖然每個同學的生日都會收到禮物,但我收到的這個文具正是我一直想要的,原來我也被老師重視的,她并沒有因為我成績不好不理我。”又過了幾天,小董的英語老師結婚了,她用英語寫了一封祝賀信,老師很感動,給她回信,并鄭重地說了謝謝。回到家,爸媽又表揚她了。
林玲說,孩子在反思,心理疏導就成功了一半。她建議,當發現孩子的情緒有波動時,請家長多鼓勵、支持孩子,“爸媽的認可最重要”。有些爸媽會苦惱,為啥孩子有心事,不來和我們說啊,這個問題其實在于家長和孩子沒有有效溝通,并沒有一個好的親子關系,親子關系的“保護網”,仍需要織補得更緊密。
以“你”開頭的話
能不說就別說
期末啦,孩子們復習迎考不容易,父母們做好后勤、陪學一樣勞力勞心,這樣劍拔弩張的時刻,怎么說話也是個大學問。
杭州某初中心理輔導站站長周老師向記者透露,學校最近剛進行了一次全校學生心理測評,心理狀況不好的學生90%都與家庭狀況有關。“有的是因為父母管得太多,有的是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平常和父母交流很少,還有的是父母過度關注成績引起的。這些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通常會表現為情緒低落,臉上總是‘烏云密布’的,或者情緒很大,無法控制,以及學習沒有心思等等。”
杭州第十中學專職心理輔導老師朱思穎則總結了孩子們討厭和喜歡的兩類表達方式——家長們請聰明又理智地聽,也請溫和又堅定地表達。
以“你”開頭的話,充滿指責、命令、抱怨、說教、警告、質問等。比如“你看看某某多好……”、“你太讓我失望了……”、“你必須……”、“你這人就是這樣……”。還有家庭里經常出現的經典“三連拍”:作業做好了嗎?考了多少分?可以睡覺了!
這些話,請家長們少說,這會讓孩子覺得,跟父母沒辦法交流。
如果要表達生氣等負面情緒,也請多說以“我”開頭的話,往往效果會好很多。比如“我真的很生氣!”“我很擔心你,怕太晚睡覺明天起不來!”“我希望下次這樣的情況,你能提前告訴我。”
金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