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日歷一頁頁撕掉,春節的氣息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變得愈發濃烈起來。
在各地的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等交通樞紐,隨處可見一手拉著行李箱,一手拎著特產的旅人。盡管行色匆匆,但是他們掛著笑意的臉上,寫滿了對于回家團圓的期待和向往。
不過,對于千萬名奮戰在春運工作崗位的民航人來說,每一架客機的每一次平安起降,都意味著一套復雜系統一切運轉正常。
從時速超過200公里的客機在跑道上呼嘯而起,到旅客通過舷窗看到腳下的萬家燈火,再到著陸后迫不及待地打開手機報平安……“本次航班已安全著陸,各位乘客旅途愉快。再見!”寒冬中,民航人的這些工作術語,既是默默守護航班起降的祝語,也是對歸家旅客的深情告白。
旅客們手中小小的登機牌背后,既有科技創新、民航事業的大發展,也有不少溫暖人心的小故事。
有一種堅守讓“團圓”更安心
對于中國東方航空(以下簡稱“東航”)技術有限公司的飛機維修員裘磊而言,即將到來的春節,他將迎來一年中工作任務量最大、最為忙碌的階段。從進入豬年臘月到鼠年正月結束的這段時間里,裘磊將不分晝夜與節假日,進入“四班倒”的工作節奏,全力保障春運民航的安全和效率。
為了讓一家人順利吃上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每年除夕夜,裘磊的母親李華都會格外忙碌和緊張。
除了要精心準備一桌可口的年夜飯,李華還要計算著裘磊和他爸爸上崗、下班的時間,盡量選擇一個父子倆都在的時間開飯。
然而,幾乎每年的除夕夜李華都會“失算”。由于春節期間工作異常忙碌,往往在除夕當天,身為東航飛機定檢員的裘建鈞剛剛下班回家,裘磊就得上崗工作了。“運氣好的話,我和父親還可以一同吃上年夜飯。但更多時候,我們倆會‘接力’吃團圓飯,或者一同在機場度過除夕夜。”裘磊笑著說。
在裘磊的童年記憶中,父親經常在夜里接到一個電話,就急急忙忙地趕去單位工作,而春節前后總是父親最忙的時候。裘建鈞主要負責東航飛機的定期檢查和維修。每到春運前,他還要給部分飛機大修,以保障春運期間飛機的航行安全。春運結束后,他還要為“忙碌”了一整個春運的飛機做一次徹底的“體檢”。
由于父親的工作原因,打裘磊記事起,春節字典中“團圓飯”一詞就并不多見。但當時年幼的裘磊并未對此有過抱怨。恰恰相反,在小時候崇尚各種英雄的他看來,父親就是守護飛機飛上藍天的“大英雄”。
“小時候一放學,我就會去機庫等爸爸下班。我曾一次次親眼看到一架被拆光的、只有一個機身的飛機,在幾個月的時間里,插上翅膀,裝上發動機,最終組裝成一架能夠沖上云霄的完整飛機。對于一個癡迷于機械的小男孩來說,這是一件十分神奇的事兒。”在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裘磊對飛機維修、組裝的工作產生了極大興趣,這也為他日后成為一名飛機維修員埋下了伏筆。
其實,裘磊一家與民航事業的故事還可以追溯到更久以前。
1950年,裘磊的爺爺裘正業成為新中國第一批通過招飛考試的軍機飛行員。退役后,裘正業到當時的民航102廠,從事金工維修工作。也正是從那時開始,裘家祖孫三代人就與民航、與春運結下了不解之緣。
裘磊告訴記者,爺爺和爸爸堅守崗位、一絲不茍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自己。“每次看到飛機安全起降,我都會聯想到接機口,人們等待親人出現時的眼神。”
今年是裘磊入行的第十年,也是裘建鈞堅守崗位的第四十二年。如今,裘磊已經成為東航最年輕、技術過硬的飛機維修員及放行員。而為民航付出一輩子心血的裘建鈞也將在忙完今年春運后正式退休,告別這份他所熱愛的事業。
盡管還有很多不舍,但看到兒子的成長和進步,“和飛機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裘建鈞還是放心地將民航人的接力棒遞給了裘磊。
“從我爺爺開始算起,我們一家三代已經從事飛機維修工作70年了。在這70年中,盡管一家人在春節期間聚少離多,但是我們并不遺憾。”裘磊說,小時候,自己總是滿懷期待地等爸爸下班回家團聚,現在則輪到自己讓家人感到自豪和驕傲。“犧牲我們一家在春節期間的‘團圓’,卻換來了更多家庭的歡聚。為了讓‘團圓’更安心,我覺得堅守這份工作很有意義。”
“我是天空的一部分”
在各類講述中國春節的紀錄片中,機場接機大廳往往是“淚點最多”的故事發生地。當一家人久別重逢時,用力的擁抱、溫暖的笑容,既為一架架客機的平安起降畫上句號,也是萬千民航人辛勤工作的“最大勛章”。
為了保障春運期間每一架飛機的平穩起飛和安全到達,各大航空公司都在加班加點,進行著緊張且充分的準備。很多像裘建鈞和裘磊父子一樣的民航人,放棄了春節寶貴的團聚和休息時間,選擇值守在民航春運的第一線。
在春節期間,這些朝著工作崗位的方向奔去,與回家團聚人流“背道而馳”的民航人,被網友們稱為最美的“逆行者”。
馮洪安就是民航春運“逆行者”中的一員。作為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以下簡稱“國航”)天津分公司飛行教員,在33年民航生涯里,馮洪安先后執飛過三叉戟、波音707、波音737等機型,實現安全起降8500余次,安全飛行2.8萬小時,多次出色地完成了重要航班保障任務。
“我是天空的一部分”是馮洪安給自己最滿意的定義。馮洪安把全部心血放在飛行事業上,33年里幾乎沒有在家過過春節。對工作的高度負責與奉獻,讓他與家人聚少離多,也忽略了對家人的照顧。盡管陪伴時間少讓馮洪安對家人心有歉意,但是他知道春運期間有更重要的任務和使命在等待著他。
“春節對我們的意義,就是安安全全地把旅客送回家。”馮洪安說,“作為機長,我們要承擔飛機上所有的安全責任。而春運期間是冬季飛行,大風大雪天氣惡劣,能見度溫度都低,對于機長駕機技術、管理水平和心理素質都是很大考驗。”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但對于飛行員來說,我們不能只顧著談春節。”馮洪安說,每天都要確保飛行安全,春節更要安全。
王鴻淵和王睿哲則打算在大興國際機場(以下簡稱“大興機場”)度過一個特別的春節。王鴻淵和王睿哲是一對年輕的夫妻,二人均在東航從事地勤工作。去年7月,新婚不到一個月的王鴻淵和王睿哲加入了東航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青年突擊隊,來到還在建設中的大興機場航站樓,在工地上度過了特別的“蜜月”。
此后,從7次綜合演練到順利試飛,從首航開航,再到大興降雪,他們經歷見證了無數個大興機場的“第一次”。今年春節期間,夫妻二人都打算值守在春運第一線。用“堅守一線”來紀念夫妻倆婚后的第一個春節。
“盡管今年我倆不能在家過春節,但能和我最愛的人一起來到大興機場,一起在同一區域工作、休息,這也是以前沒有過的特殊體驗。”王睿哲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語氣篤定地告訴記者,“有他的地方,就是團圓。”
空中旅程有了“新年味兒”
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春運從1月10日至2月18日,是近年來最早的一次,因起始時間與放假時間接近,節前將迎來“務工流”“學生流”“探親流”“旅行流”疊加的旅客出行高峰。而今年春運民航旅客運輸量預計將再創新高,達到7900萬人次,同比增長約8.4%。
時間緊、客流量大的春運任務,對整個民航業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如果說民航人的“逆行”,為春運期間飛機安全起降、按時抵達增加了保障。那么各大航空公司和機場在春節期間的創意活動,則提前讓乘客們感受到了那份專屬于春節的驚喜。
1月10日11時,搭載著300多位旅客的國航CA1315航班由北京飛往廣州。這是國航在春運首日特別運營的“飛往春天的航班”,當天還有多架“飛往春天的航班”,分別執飛北京至上海、杭州、成都、重慶等航線。
國航商務委員會市場部總經理羅勇告訴記者,為落實春運服務保障要求,歡度喜氣祥和的春節,國航在春運期間關注旅客及市場需求,以重點航線為依托,推出多點齊飛的“飛往春天的航班”,“打造優質、溫馨而又年味十足的春運出行體驗。”
據了解,每位登上“飛往春天的航班”的旅客,都會獲得一件精美的“鼠年紅包”作為伴手禮,同時還可以參加機上設置的歡樂主題活動,和自己喜愛的玩偶互動留念。羅勇透露說,如果足夠幸運,旅客還有機會獲得一份“年貨大禮包”,里面有不少富有特色的年貨禮品。“國航希望通過此舉,把真誠溫暖的新春祝福和綠色健康的生活理念傳遞給旅客,用中國傳統文化開啟新春之旅。”羅勇說。
為應對春運期間旅客出行高峰,東航在首都、大興兩機場新設柜臺,為旅客出行提供咨詢、服務、引導等全方位服務。與此同時,東航地面服務部門進一步加強了對值機區旅客的引導服務,對于殘疾人、老年人、無成人陪伴兒童等特殊旅客,提前做好預案并增加相關崗位員工配置。
“1月10日春運首日,東航服務超41萬人次的旅客歸家團圓。預計春運期間內,東航將計劃執行航班11.89萬班次,運輸總投入約329億公里。”東航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郭萬清介紹說,除了加大春運航班投入頻率外,東航還將在春節期間推出富有中國傳統的節日美食,讓旅客來趟“有年味”的旅行。
“網紅機場”北京大興機場也繼續保持“潮流范”。
據大興機場航站樓管理部業務經理張春源介紹,今年春節期間,大興機場將聯合國家博物館舉辦“中國漢字書法藝術”主題特展,聯合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舉辦新年匠人市集等現場新春互動活動。一大批非遺匠人、傳承人將與旅客進行現場互動,為旅客送出別致的春節禮物。
廣西機場集團推出了“從校門到艙門”高校專項服務。今年春運期間,桂林機場將根據桂林市各大高校學子乘坐飛機返鄉、返校的需求,開通機場-高校直通車上門服務,為廣大學子提供更便捷、通暢的“回家路”。
隨著一系列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春運活動拉開帷幕,旅客們不僅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氣息,科技進步、服務優化也讓人們的“歸鄉之旅”變得更加安全、溫暖、便捷。
“在我剛工作那會兒,坐飛機還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兒。當時每年春運都會去火車站熬夜排隊搶票,有時還只能買到無座票,一路站上十幾個小時。”在北京工作生活了近20年的崔博,每年春節都要回武漢與家人團聚。
“現如今,國內高鐵、飛機等交通工具逐漸普及,每年春節回家的旅途容易多了。而春節期間民航、鐵路各項特色活動的舉辦,為今年春節增添了一份特殊回憶。”崔博說。
不知不覺中,他見證了春運的演變,也成為國家科技進步、交通出行大發展的數億受益者之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真齊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