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客眼里,這里是來北京旅游必打卡的景點。對于高源而言,這里是他的“辦公室”。距離18歲第一次拿著相機來上班,一晃已經過了40年。
有一種儀式感:在天安門合影
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流中,很容易就能認出他:藍色制服,背著一臺相機,個子比一般人高出一截,時不常問一句“拍照么您,留個紀念?”58歲的高源是在這里從事合影拍照的人中資歷最深的,40年“工齡”,比很多同行的年齡都要大。
上世紀70年代,一畢業就被安排在首都“心臟地區”工作的他,就倆字:驕傲。大概那時候高源自己都沒想過,他要在這里從小高一直拍到老高。
在那個年代,能擁有一張天安門廣場的“官方留影”,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情。“幾十年前,出趟門不容易,來了北京,當然要在天安門留個念想。”
“以前拍照片就一個要求,把人拍實,就算完成任務。”老高回憶道。老式相機的快門完全靠手上的感覺,捏下去的一瞬間,心里就有數了。當然失誤總是難免。
“那會也有后期修圖,就是拿筆把閉上的眼睛畫出來個眼珠,這不就睜開了嘛。”在沒有電腦和修圖軟件的時代,心靈的窗戶是用畫筆打開的。
現在高師傅和他的同事們在廣場上有了自己的工作臺,從拍照到成片,一分鐘之內搞定。
使用膠片相機拍照,照片需要返廠洗印再寄給顧客,一來一回中間需要不少時間。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或用家鄉方言口述,或用手寫的方式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這中間自然出現過不少“退回信件”。
高師傅一度滿腔熱血的想替這些“退回信件”找到他們的主人。網絡查詢、實地走訪、甚至聯系了當地派出所,“很多人搬家了,敲開門一看,已經不是照片上的人了。也有一些人拿到失而復得的照片時,看起來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激動”。在尋找照片失主的過程中,高師傅感嘆:時代變了,拍照方便了,大家還會在意一張合影嗎?
站在天安門前40年,可能是看過升旗最多的人之一
高師傅把這些年工作時拍下的合影洗印出來,裝了兩個大塑料袋。
在天安門廣場拍了幾十年,高師傅結交了許多朋友,收獲了許多故事。和半夜睡不著覺起來壓馬路的北京小夫妻一起看升旗,教有攝影愛好的武警小戰士如何選購相機,為趕時間的游客提供最佳旅游路線。年輕時候走高冷路線的他,年近60,熱情隨和了很多。
圖中的一家五口來自烏魯木齊,孩子和老人戴著從天安門城樓上買的紀念品,來廣場拍一張合影。
“有位老華僑,隔幾年就來廣場看一次升旗,國歌一響,他激動得熱淚盈眶。看著他你完全能感受到一個人對于祖國的熱愛。我覺得,那應該是一種驕傲。”
2018年1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升旗儀式。
2018年1月1日,天安門廣場迎來首次由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和軍樂團執行的升旗儀式。那天早上天沒亮,高師傅就來到廣場上,和數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一起目送五星紅旗升起,這是他見證過的天安門廣場的又一次變化。
“因為這個工作,我覺得自己是看升旗儀式最多的人之一”。
拍照40年,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攝影師
在高師傅的“秘密基地”,兩面墻的架子上擺放著他的寶貝。如果那些錯落有致擺放著的老相機會說話,它們一定都會娓娓道來那些有著每個時代不同烙印的故事。
高源小心翼翼地擺弄著那些“老伙計”,每一臺相機都是曾經陪他工作的搭檔。80年代的雙反、90年代的拍立得、21世紀的單反數碼相機……而現在高師傅工作之余用的最多的拍照設備,是手機。
“老伙計”也記錄了他的青春芳華,照片里造型凹得起勁的小伙子就是剛參加工作的高師傅。即使底片在當時頗為稀罕,他也找機會給自己留下幾張充滿朝氣的影像。
“日子越過越好,大家都有錢了,照片的成本也降下來了。拍立得相機剛有的時候,等著拍照的人多啊,排隊的人能有50米。我們就站在三輪車上給大家發票,憑號拍照。”照片的身價在數十年里發生著改變,從膠片沖洗,到即拍即取,再到如今的數碼高清時代。高師傅現在有一套自己的工作經驗:多拍幾張,任君挑選。
每張照片背后都有它們自己的故事
40年的攝影生涯,高源到底算不算攝影師呢?他堅稱自己從事的是服務行業。他拍過的數以萬計的客人里,總有些人讓他印象頗深。
高源供圖
“幾年前,有個老人路過天安門,讓我給他拍張照片,我就免費給他拍了一張。沒曾想他時不時就來,來了就找我拍,每次拍照的時候,都在口袋上面別一張白紙,上面寫著當天的日期。”就這樣,高源擁有了一個固定的回頭客,雖然,從來沒付過錢。
高源供圖
“左下角的那張黑白照片,是這位大爺剛參加工作時候來天安門廣場拍的。2016年他光榮退休,背著曾經的布包,站在同樣的位置又拍了一次。”兩張跨越時空的照片在相同的地點相遇了。
高源供圖
“這是兩位來自上海的幼兒園老師,班里的孩子們沒有跟著一起來北京,但是他們的作品被帶到了天安門廣場。兩個老師在這里舉著孩子畫的天安門合影留念,回去給小朋友看。”
高源供圖
“兩位老人結婚50年了,金婚紀念日的時候拿著當年的結婚證來天安門拍了張合影,穿的還是同款情侶鞋。”
沒那么大覺悟 一直堅守就是因為喜歡
干什么干久了都會審美疲勞。有一段時間,高源說自己騎車看到長安街心里就發憷,“又該上班了”。換個行業的機會不是沒有,演員謝天曾經也是高師傅的“聊友”,還把他介紹了進劇組。“謝天那時候算是大明星了吧,老到廣場上找我聊天,從百姓生活中尋找素材,后來還給我介紹了個劇組的工作,進組20天我就走了。每個行業都挺苦的,各有各的不易。”
顧客拍完覺得不滿意,高師傅又給補拍了一組,直到顧客滿意為止。
兜兜轉轉,高師傅至今還是站在廣場上一副笑呵呵的樣子,對于天安門,他有著特殊的感情。“可能嘗試了很多之后,才知道心里到底更鐘愛什么。”
在這里他見證了從幾名戰士升國旗到現在的國旗護衛隊,目睹了香港回歸以及申奧成功時人們在廣場上搖旗吶喊難以掩飾的喜悅,參與了國慶閱兵式的后勤服務工作。當然最多的,是通過鏡頭記錄了天安門前老百姓的故事。“為什么堅持40年,沒有什么大道理。因為有人需要,正因為他們需要才給了我們留下來的機會。”
雖然一直叨嘮著想要退休,但高師傅自己心里還有一個小心愿:在廣場上為曾經來這里拍照的人們在同樣的位置免費再拍一次。“其實這想法很早就有,但是一直沒有落實,眼看著自己要退休了,這想法越來越想強烈,再不完成或許就沒機會了。”
寫在最后的編者按:
有一天在采訪過程中,老高自己嘀咕:現在你們這些年輕人,三天兩頭換工作,我女兒就是,挑來挑去。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老高就像一棵樹,站在人來人往的廣場上,日復一日的記錄著這里的變化,傾聽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帶來的故事。擇一事,終一生,拍下來的是別人的合影,留下來的大家共同的記憶。
“你在天安門前拍過合影嗎?那張照片還在嗎?”
作者:李霈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