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沖擊千億美元市值 特斯拉會是下一個瘋狂的“蘋果”嗎? 來源:大摩財經
關注資本市場人與事
“硅谷基因”+“中國速度”
撰文 | 方文
出品 | 火箭財報(ID:insiderpost)
2016年,特斯拉剛發布Model 3,創造了一周預定量高達32.5萬臺的奇跡,當時就有聲音,“特斯拉會不會是下一個蘋果”,特斯拉的股價才500億美元。
四年后的今天,上海超級工廠量產交付,國產特斯拉價格降到不足30萬元,雙重利好下特斯拉的股價三個月翻了一倍,目前離千億美金市值一步之遙。
2019年第四季度,特斯拉產量104891萬輛,交付量112000輛,雙雙創歷史新高。尤其是主力車型Model 3產量86958輛,交付量92550輛。
重拾勢頭的特斯拉,到底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蘋果?
從產品到商業
特斯拉和蘋果有著眾多的相似之處,瘋狂的馬斯克和偏執的喬布斯,最受歡迎的智能手機和最受歡迎的電動汽車。
支持者認為,Model 3 的市場表現對特斯拉的意義,如iPhone 4 對蘋果一樣,大規模量產是特斯拉從“酷產品”到商業價值的表現。
iPhone 4對蘋果的意義,是真正實現了規模化的市場。2010年10月,iPhone 4 發布,才此后一年的時間里,蘋果手機的銷量達到7229萬部,在2012年實現1億部的突破。
2007年iPhone剛問世時,蘋果的市值是760億美元,iPhone 4 發布之前是1700多億美元,2011年喬布斯去世時蘋果的市值已經達到了3000億左右,到了2012年iPhone 5推出時,蘋果的市值已經達到了6580億美元,刷新了美國上市公司市值記錄。
iPhone 4的推出,為蘋果的市值帶來了快速的增長,這得以實現的背后,是從iPhone 4 開始,蘋果真正占有智能手機市場話語權。
2011年喬布斯去世后,精通營銷、供應鏈、生產的庫克接管。從喬布斯到庫克,蘋果經歷了一個從產品到商業的過渡階段,這十年間,蘋果被吐槽吃老本,市場普及度卻一再提升。iPhone 6盡管很多設計違背了非喬布斯理念,差評如潮,卻是蘋果銷量最好的一代。
Model 3 承擔了同樣的角色。2018年第三季度后,入門級電動汽車Model 3 的帶動下,特斯拉銷量實現了爆發式增長,為特斯拉從一個酷產品到商業化打下了基礎。
特斯拉季度交付量,數據來源:公司公告、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酷產品可以帶來高估計,但如果要想達到蘋果的高度,必須要有強悍的盈利能力。蘋果的營收和利潤也是在2012年后同步爆發,特斯拉顯然在經營上還在摸索期。在201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2019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實現單季度盈利,2018年全年還處于虧損狀態。
瘋狂建廠,整裝擴張
交付量對特斯拉的盈虧有著非常直接的影響。交付量上升,資金回流快,單輛車的成本更低。按照特斯拉近幾年的產能情況,空頭們認為,特斯拉近幾年的高市值已經嚴重透支。
電動汽車制造想要大規模提升產能很難,與智能手機的生產是完全不同的邏輯。
蘋果的側重點是研發,核心部件外的組裝等工序,可以大規模外包提高產量,整體的出貨量可以很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特斯拉則不同。汽車工業要比手機制造復雜的多,即使是整裝環節,也決定了產品最終的性能。馬斯克將希望寄托于于自動化生產線,用機器生產機器的方式,將汽車組裝標準化,但這并不簡單。
2018年,由于特斯拉生產線過度自動化,造成了產能嚴重不足,以致特斯拉在2018年瀕臨絕境。為了加快Model 3的生產速度,特斯拉不得不降低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通過增加人手的方式來提升Model 3產能。
這種狀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有大的改變。從此前的表現來看,自動化生產線極有可能是一個慢工程,提升產能,還是需要增加工廠數量。
特斯拉的產能的提升進度也在不斷推遲,早在2016年5月,馬斯克就表示希望特斯拉的產能在2018年提高至50萬輛,2020年達到100萬輛的水平,但由于Model 3的爬坡不順,特斯拉2019年的產能為36萬輛。
目前特斯拉在全球整裝工廠有四個,分別是上海超級工廠、加州弗里蒙特工廠、荷蘭蒂爾堡工廠、德國柏林超級工廠,前三個的實際產能分別是15萬輛、44萬輛、2.3萬輛,德國柏林工廠目前還在建。
中國速度是一個特例,德國的超級工廠進度還在不斷的事故中緩慢進行,就在前幾日,因為對森林的破壞導致特斯拉被起訴。
電池供應不足
特斯拉產能最大的掣肘,是電池。
2018年因為電池的限制,特斯拉曾經單季度產能僅數百臺。特斯拉的電池主要來自于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與松下合資建立電池生產線,原計劃50Gwh的產能,經過6年多的時間,目前也僅實現了35Gwh。
內華達的超級工廠項目,松下一直處于嚴重的虧損狀態,即使是這樣,馬斯克還是認為電池的價格過于高,希望松下能夠繼續降價。
所以電池的限制來自兩方面,產能和價格。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開建后,松下已經無力為特斯拉承擔更多的產能,LG化學成為上海超級工廠電池供應商的備選項。按照LG化學目前的投入,未來將能夠為特斯拉裝配30萬輛車左右。
特斯拉選擇LG化學作為一部分電池供應商,除了LG為特斯拉承諾技術上能夠和松下媲美外,產能也是很大的因素。按照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50萬輛的產能,每個月電池的產能需求超過我國目前動力電池的裝車總量的一半,是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電池裝車量的總和,而且前提是技術要滿足特斯拉的要求。
2021年德國柏林的超級工廠建成后,電池從哪里來,也還沒有著落。特斯拉在2019年收購大量的電池技術公司,極有可能在未來自造電池。
按照目前四大工廠的計劃產能,完全落成后共計產能超過150萬輛。簡單來說,就算特斯拉整裝能力跟得上,電池供應也不一定跟得上。
市場有需求,整裝、電池跟不上,又何來真正規模化銷量?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