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養竹鼠后 這個網上都搜不到的廣西偏遠小村火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謝富杰養了幾只竹鼠,當年不要說古等村,就是整個平樂縣也很少有人養竹鼠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2019年,謝富杰的富農竹鼠養殖示范園擴建完畢,2020年的前一天,謝富杰自己動手制作的兩塊指示路牌,在嶄新的養殖基地立了起來。從十多年前的40對養起,到目前的2萬只,謝富杰積累的竹鼠養殖經驗不僅讓自己蓋了新房,還帶領村民實現整村脫貧摘帽,打造出符合當地資源的竹鼠養殖產業。
養殖竹鼠的謝富杰。受訪者供圖
“竹鼠不好養,莫給村民看笑話!”?
古等村是一個互聯網世界很難檢索到的自然村,隱沒在廣西東北部的喀斯特山地里。
偏遠是這里最大的標簽。距離古等村最近的三線城市桂林要走120公里,就是去相鄰的沙子鎮也要走20公里山路,就連從沙子鎮到陽朔站或恭城高鐵站都還要分別再走20公里。
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依山而建。相對寬闊的地方用來蓋民居宅院,零星散碎的小塊土地上,種著一些日常蔬菜、花生、甘蔗等家常作物。由于耕種條件差,大面積山地仍保持著“茂林修竹”的叢林狀態。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這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山地土質特別適合沙田柚的生長,當地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來自沙田柚。
如果不是謝富杰在村里把竹鼠養到2萬只的規模,幾乎不會有人留意這個村子。對于世代生長在這里的村民來說,守著家鄉山水,清貧似乎已經成為日常的一部分。十多年前,謝富杰的生活也是這樣。
2003年,高中畢業后,謝富杰沒有外出打工,而是回到村里,跟著父母種著40多畝沙田柚。
一個偶然的機會,謝富杰養了幾只竹鼠。當年,不要說古等村,就是整個平樂縣也很少有人養殖竹鼠,都是因循“成功之路”種沙田柚。
謝富杰是村里少數幾個沒有外出的年輕人,每天跟著父母漫山遍野地護理柚子樹,看到兒子養起了竹鼠,一向寡言的父親只跟他說了一句話:“竹鼠不好養,莫給村民看笑話!”這一年,謝富杰22歲。
“直到今天,都特別愛聽竹鼠啃竹子的沙沙聲”
2006年開始,謝富杰主要精力都放在馴養繁殖竹鼠上。他以每對350元的價錢買回40對,又買回裝修用的地板磚,自己動手,砌成一個個四四方方的飼養池,在自家老房子里開始探索養殖竹鼠。盡管過程中也總是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不過,一年后,謝富杰的竹鼠養到了1000多只。
2008年初,謝富杰養殖的種鼠每對賣到350元,最高時還賣到了600元一對,4斤重的商品鼠一只能賣到300多元。那一年,謝富杰賺到3萬多元,第一次品嘗到辛苦付出后的甜美。
嘗到甜頭后,謝富杰把自家豬圈、牛欄、堆柴草的房子全部騰出來養竹鼠,到2009年底,竹鼠存欄量達到2000多只。
眼看著又能大賺一筆了,轉過年,2010年商品鼠的價格一路下跌,從原來的每斤50多元跌到20多元。
“竹鼠市場突然變得不好了,最困難的時候,連飼料我都買不起。”但是,竹鼠還在一刻不停地生長繁殖,自己選的路,再難也要走下去。沒辦法,謝富杰只能上山砍竹子,拖回來劈成小段喂養竹鼠,一天兩次。謝富杰說他直到今天,都特別愛聽竹鼠啃竹子的沙沙聲,“權當是對自己付出的酬勞吧。”
更換飼料一段時間后,客戶告訴謝富杰,竹鼠的肉質變得更好了,不少客戶還主動找上門來收購。2013年,商品鼠價格緩慢恢復到每斤50到60元。謝富杰立馬拿著剛剛到手的幾萬塊前買了一輛面包車,還清所有銀行貸款,裝修了新房。
從單槍匹馬試養到2015年成立合作社,謝富杰已經擁有自己的養殖團隊和養殖示范基地。
為養殖戶發放竹鼠。受訪者供圖
2019年基地完成了擴建,直接發展竹鼠養殖戶300多戶。由于養殖技術好,養殖規模大,謝富杰的商品鼠在當地已小有名氣,銷售單價比市場單價高出2塊錢,養殖戶也都愿意把自己養的竹鼠交給謝富杰代賣。不過,最讓謝富杰高興的,是他自己研發的竹鼠糞便自動清理裝置,可以穩定運行了。
“鼠糞終于可以自動清理了”
60×6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四塊一圍,和底部的地磚相連,就是一個鼠舍。謝富杰說,“養殖竹鼠人力投入最大的環節就是清理鼠糞,特別是養到上萬只,清理工作變得異常繁重。”
為此,謝富杰想了很多辦法,最后,他想到切去底部地磚的五分之一,用鐵絲網封嚴,用作清理口。100米長的養殖帶下方,有一條傳送帶。人工清掃每間鼠舍后的雜物都會掉落到傳送帶上,清理完畢,傳送帶把糞污運送到養殖棚外,鼠糞直接裝袋,運去堆肥。
就是這樣一套裝置,讓謝富杰冥思苦想了好幾年。謝富杰告訴新京報記者,“鼠糞終于可以自動清理了”,竹鼠有了舒適的繁殖環境,繁殖成功率提高15%、幼鼠存活率提高了20%,竹鼠糞便堆積發酵成有機肥,2019年試種的沙田柚再獲豐收,“效果不錯,竹鼠種養產業初見成效,成熟以后,可以形成一條綠色環保的生態鏈。”
謝富杰獲農民工創業大賽一等獎。受訪者供圖
十多年里,謝富杰摸索出一套適合農村家庭養殖竹鼠的經驗。“竹鼠產業宜大宜小。家庭養殖數量在100對左右比較合適,特別是山區農村,閑置房舍比較多,不用多少投入就可以養,飼料漫山遍野都是,竹子、芒草隨手可取,玉米也比較便宜。只要保持養殖溫度在8-28℃之間,竹鼠一年可以繁殖4次,商品鼠每個月長半斤,喂養8個月就可以上市銷售,家庭年收入可以穩定在10萬元左右。”
為了解決養殖戶的后顧之憂,謝富杰都會對養殖戶進行現場指導,還經常舉辦培訓會。去年年底,謝富杰又向10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了1020只竹鼠種苗。
從養著玩到家庭小規模養殖再到產業化養殖,目前,竹鼠養殖已經走出古等村,平樂縣有不少村民也開始養,成為帶動當地鄉村產業的增長點,古等村正在成為優質商品鼠的代名詞,昔日漫山遍野的竹子、芒草變成了支撐特種養殖的天然資源,甚至原生態的山水環境也成為竹鼠健康繁育的優勢資源。
養殖竹鼠后,這個互聯網上都搜索不到的古等村,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
謝富杰告訴記者,他計劃2020年搭建“富農”竹鼠品牌,擴大種養規模。“還有那臺鼠糞自動清理設備,我打算為它申請相關技術專利。”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