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癮。
有煙癮,酒癮
游戲癮、短視頻癮、熬夜癮
咖啡癮,奶茶癮
這些癮,多少有一點危害,很多人急迫的想改掉,可越是急迫,越改不掉,只能不斷地自我攻擊,最后深陷抑郁。
相反地,只有允許自己上癮,改變才會悄然發生。
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上癮行為,在滿足我們的某些需求。
01 戒不掉的癮,藏著一道傷朋友小N就是這樣的。
小N有一個壞習慣——貪吃。晚上一到家,小N就會點炸雞,漢堡,披薩各種高熱量食物,一頓狂吃。
同事總笑她,說她是馬無夜草不肥,晚上才要大開殺戒。她也很苦惱,為什么想改就是改不掉呢?
有一天,小N想了一個辦法:在外面吃過晚飯再回去。
可她動身去外面吃飯的時候,忽然感到一股巨大的排斥感涌上來。
她問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呢?一個答案涌現出來:
在外面吃飯,讓她感到很孤獨。
而在家里吃飯,那種感覺很熱鬧,那種熱鬧是電視劇的聲音和大大小小的外賣盒構成的。
忽然間,小N意識到,她忍不住狂吃,其實是希望被熱鬧感縈繞。
原來她太孤獨了,以前小N一直覺得自己過得挺好,可她下意識忽略了,下班后,那股揮之不去的孤獨感。
一個人在大城市打拼,每天回到出租屋,都有點冷清,只有食物能讓小N感到短暫的熱鬧。
所以小N才會不停地吃,不停地吃,試圖用這種方式,讓自己不孤單。
圖片來源:pexel
意識到這一點,小N紅了眼眶。
既然她在用食物陪自己,那么今天,就好好的陪自己一場。
那天回家后,她點了麻辣香鍋,奶茶,炸雞,認認真真地把它們吃完,感到心滿意足。
第二天早晨,小N胃不太舒服,那是高熱量食物的副作用。
平時不舒服時,小N都忍不住責備自己,可今天,她低頭摸了摸肚子說:這些食物是在陪伴我啊。
這是第一次,小N“縱容”自己貪吃。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第二天晚飯,小N打開外賣軟件,那股貪吃的沖動消失了:
她沒有像以往點很多高熱量食物,而只是點了一碗面,她的腸胃也不再不舒服。
貪吃的問題,居然這么解決了!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么?
其實,小N的改變,要歸功于允許的力量。
我們常說,允許很重要,可是具體怎么操作,大家往往找不到抓手,其實這里小N使用了一個技巧,叫做「正面敘事」。
神奇的是,這個小技巧,除了接納,還可以幫你解決問題。
02 治愈的力量,源于正面敘事為什么這么說呢?
其實,針對一個行為,往往有兩種敘事方式,一種是負面敘事,一種是正面敘事。
負面敘事指的是,把行為描述為有害的,消極的;
正面敘事指的是,把行為描述為有益的,積極的。
就拿小N來說,“貪吃”這個行為:
她可以解釋為「負面敘事」:這是一個惡習,我必須改掉
她也可以解釋為「正面敘事」:我太孤獨了,這些食物在陪伴我啊
而讓小N得到療愈的,正是「正面敘事」。
可能有人會說,這不是自欺欺人嗎,只是換了個說法,能有什么改變呢?
事實上,敘事對我們的影響,遠超我們的想象。
圖片來源:pexel
a.「正面敘事」背后是深深的接納
看過這么一個案例:
有一個讀者問李松蔚,幼時父親極少關愛她,但現在,她發現她繼承了父親的強勢與掌控欲,只要兒子不按照計劃完成學習,她就會崩潰。
這位讀者很不解,為什么她會把最討厭父親的地方復制下來了?
李松蔚是這么回答的:
有時候,我們會用一些奇怪的方式思念父母,在童年時缺少父母之愛的情況下尤其如此。
對孩子發脾氣,會讓你情不自禁地想到遙遠的父親。這不是軟弱,而是一種自然的代償反應,但我建議你用更直接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思念。
請你準備一張紙,寫上一句話:“我想爸爸了。”每次一對孩子發脾氣,你就悄悄在這張紙上記一筆“正”字,記完了,跟你的思念一起待幾分鐘。
很神奇的是,這位讀者照辦后,問題迎刃而解了,她沒有再對兒子發脾氣了。
圖片來源:pexels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這個他把「負面敘事」,轉變成了「正面敘事」。
「負面敘事」是:我又發脾氣了,都怪爸爸。
「正面敘事」是:我想爸爸了。
而「正面敘事」中的接納,打破了「負面敘事」構成的惡性循環。
原本「負面敘事」會讓人憤怒,而這股憤怒,讓她對自己更加不滿意,不接納。
而這股不接納,又會迫使自己,通過控制和強迫,讓自己不要發脾氣,但這會讓人想要排斥,反抗,想要拿回自主權。
而當我們用「正面敘事」時,這個敘事讓人產生了自我共情,也不自覺接納了「發脾氣」的行為,排斥的力量消失了,惡性循環也被打破了,改變也就變得可能。
同時,「正面敘事」的好處不止于此,它還幫我們正確歸因。
b.「正面敘事」讓人正確歸因
李松蔚說,“當一個問題被長期維持,不是首先去想怎么改變這個狀態,而是去想,是誰,做了什么,在維持它的不變。”
一旦找到維持行為的動力,自然知道怎么停止:
若維持貪吃的動力是追求陪伴感,可以嘗試其他途徑滿足自己,例如,養一只小貓,和朋友一起住,這樣一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而「正面敘事」正在幫助我們找到維持行為的動力。
因為正面敘事會引導去想:這個行為的好處是什么?
然后你會發現:
熬夜,原來是想要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
遲到,原來是在追求自主權
一旦找到維持問題的動力,解決路徑,就浮出水面了。
圖片來源:pexel
忍不住熬夜怎么辦?
是追求獨處時間。那么,找一份更多空余時間的工作,或者與伴侶商定好,你需要更多的獨處時間。
忍不住遲到,怎么辦?
是追求自由感,那么每個月特意安排幾次遲到,把自主權拿回來。
當我們察覺到內心需求后,有意識的滿足自己,你就會發現,內心訴求被滿足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我們怎么通過「正面敘事」,改變生活呢?
03 如何運用正面敘事01 覺察成癮背后的心理訴求
成癮背后,往往具有心理需求,當我們無法察覺時,這些需求就會訴諸行為,讓行為不斷維持。
因此,覺察心理需求,是改變的第一步。
問問自己,做這件事的時候,你是什么感受?
當我吃東西的時候,我感到……
若你無法做這件事,你是什么感受?
當我無法吃東西的時候,我感到……
可以這么寫:
當我吃東西的時候,我感到熱鬧,快樂,而我不吃東西的時候,我感到冷清,孤獨。
這說明,心理需求是:陪伴感。
通過這樣的詢問,可以探索出你的心理需求。
圖片來源:pexel
02 「正面敘事」你的癮
「正面敘事」讓你上癮的事情,例如:
熬夜是個壞毛病,轉變為:熬夜讓我能與自己相處更久一點。
遲到是個大問題,轉變為:遲到讓我感到自由。
吃東西是個惡習,轉變為:吃東西讓我感到被陪伴。
通過這樣的敘事,你會更好的接納自己,也更好的歸因問題。
03 不是選擇不做,而是選擇有覺察的去做
忍不住熬夜怎么辦?
答案不是不去熬夜,而是允許自己去熬夜。
但這一次是有意識的熬夜:既然熬夜是為了擁有更多獨處時間,那么,我們的任務就是好好陪伴自己:
買一些你喜歡的零食,飲料。
看一本你想看很久的小說,或者收藏已久的電影。
認真的熬一次夜。
通過這種方式,滿足你的內心訴求。你會發現,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寫在最后:我們總是對自己不滿:
你就是拖拖拉拉,才總遲到。
你就是管不住自己,才總熬夜。
你就是嘴太饞,才總吃那么多。
遺憾地是,我們越是這樣表述,問題就越牢固。
要打破「負面敘事」的惡性循環,就要學會「正面敘事」。
它會幫你接納行為,精準歸因,真正解決問題。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的生活變好一點點。
圖片來源:pexel
為了感謝大家的關注,我們準備了一份免費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限時發放。(私信回復量表,可以獲取領取方式哦~)
作者:碳水化合物
圖源:網絡
首發:壹點靈心理
專注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著你